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關鍵詞之矛盾分析_馬儒融合論之8

馬儒融合論作者:賈陸英發布:賈陸英

2021-5-3 17:59

本節探討:馬儒融合論〔8〕關鍵詞之矛盾分析。闡釋馬克思主義與儒學在哲學世界觀上融合的第二個關鍵詞:矛盾分析。

矛盾分析,就是運用對立統一規律觀察、分析事物,認識事物發展變化的內在聯繫與機制,找出解決矛盾方案的基本方法。毛澤東在【矛盾論】中指出:『這個辯證法的宇宙觀,主要地就是教導人們要善於去觀察和分析各種事物的矛盾的運動,並根據這種分析,找出解決矛盾的方法。』【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292頁

唯物辯證法內容十分豐富,其核心和實質是對立統一規律。列寧在【哲學筆記】中說:『可以把辯證法簡要地規定為關於對立面的統一的學說。這樣就會抓住辯證法的核心,可是這需要說明和發揮。』【列寧全集】第55卷,第192頁毛澤東的【矛盾論】,就是對列寧這一思想的『說明和發揮』。他運用矛盾分析的法則,緊緊抓住對立統一規律這個核心,深刻闡述了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係、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與鬥爭性等問題,具體分析了舊中國尖銳、複雜、曲折的社會矛盾運動,總結了第一、二次國內革命戰爭的經驗和教訓,揭露了教條主義者在認識路線和思想方法上的錯誤。

中華傳統文化用『陰陽』、『矛盾』這些範疇來闡釋事物的發展變化問題,與對立統一規律相契合。【矛盾論】也是對中國古代辯證法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首先,【矛盾論】關於事物發展根本原因的論述,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哲學的陰陽思想。【周易】在探討天地萬物運動和發展的規律時,概括出一條總的原則:『一陰一陽之謂道』【周易·繫辭上】,進而用這個總原則去說明其他哲學問題,從而建立了一個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哲學體系。『一陰一陽之謂道』,簡明而深刻地說明了事物的本性及其運動法則,它告訴我們,天地萬物包括人類生活中陰陽兩個方面、兩種力量的相互作用、相反相成、相互滲透、相互推移,引起了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

『陰』、『陽』是中國哲學的基本概念,指一切事物中所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兩種因素。韓非子曾經講過一個楚國人賣盾又賣矛的故事,後來,人們就借用『矛盾』一詞來說明事物中陰陽兩種因素的相互對立、相互依存和相互轉化。馬克思主義傳到中國以後,人們又用『矛盾』來指稱對立統一規律。毛澤東的【矛盾論】,就是一篇以中國人民喜聞樂見的『矛盾』一詞立論,精闢地闡述對立統一規律及其在中國革命中的運用的哲學巨著。【矛盾論】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唯物辯證法的最根本的法則。』 【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287頁毛澤東認為,學習唯物辯證法,最根本的是掌握對立統一規律,學會矛盾分析的方法,這正是繼承了中國哲學的特點和優點。

【矛盾論】既繼承了前人,又突破和超越了前人。它對陰陽思想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如下三點:〔1〕深刻揭示了內因與外因在事物發展中的相互關係。事物內部所包含的陰、陽兩方面的矛盾運動,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內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聯繫、互相影響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外因。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第二位的原因。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在這裡,並不存在什麼神秘的『第一推動力』。〔2〕深刻揭示了條件對於矛盾轉化的重要性。事物中的陰、陽兩種因素既互相依存,又互相排斥,它們在一定條件下共存於一個統一體中,又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在這裡,條件是重要的,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我們認識和把握陰陽變化的規律,就是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去積極創造條件,促成事物向有利的方向轉化。〔3〕深刻揭示了質變在事物發展中的重要意義。由陰、陽的對立統一所推動的事物運動,不是簡單的循環往復,它包括量變和質變兩種基本狀態或形式。傳統的陰陽思想對質變重視不夠,而【矛盾論】則告訴我們,事物發展的實質,是一個舊事物不斷消亡、新事物不斷生成的新陳代謝過程,也就是事物的質變。

總之,中國哲學關於陰陽互動、變易變革的思想,經過【矛盾論】的傳承和發展,成為中國人民正確認識和解決革命、建設、改革以及個人成長中的各種矛盾的強大思想武器。

其次,【矛盾論】關於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論述,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哲學關於『一與多』、『共相與殊相』關係的思想。『一』指一般,是事物的共相,【矛盾論】稱之為事物的共性或矛盾的普遍性;『多』指個別,是事物的殊相,【矛盾論】稱之為事物的個性或矛盾的特殊性。到底是一般共相先於個別殊相而存在,還是一般共相寓於個別殊相之中?這是中國哲學長期爭論的一個問題。毛澤東依據唯物辯證法,把二者的關係歸結為一般共相寓於個別殊相之中。這個『寓』字,準確地說明了一般與個別、共性與個性既有區別、又有聯結的情況。毛澤東着重指出:『這一共性個性、絕對相對的道理,是關於事物矛盾的問題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於拋棄了辯證法。』【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308頁毛澤東關於矛盾精髓的新論斷,對於我們學習和掌握辯證法,提高認識矛盾和解決矛盾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它的要點是:〔1〕認識事物,既要注意它和其他事物的共同點,更要注意它和其他事物的不同點。矛盾的個性或特殊性,構成一事物區別於他事物的特殊本質,認識矛盾的個性或特殊性,是認識和辨別事物的基礎。〔2〕人類認識運動的秩序,是先個性後共性,而人類的認識過程,是由個性特殊到共性一般,再由共性一般到個性特殊的循環往復以至無窮的不斷深化和提高過程。毛澤東據此指出,教條主義者的錯誤,在於他們不懂得『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這個相互聯結的人類認識過程,因而拒絕對中國革命做任何艱苦的研究工作,一味照搬蘇聯的經驗。〔3〕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實際情況決定工作方針,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的矛盾,是我們必須嚴格地遵循的一個原則。為此,就要研究矛盾的特殊性,研究事物發展過程中的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毛澤東十分強調抓主要矛盾,他指出:在複雜的事物發展過程中,有許多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種是主要的、起着領導和決定作用的矛盾,我們研究問題,確定主要任務和工作方針,一定要用全力找出這個主要矛盾。善於抓主要矛盾,是毛澤東哲學思想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我們黨帶領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階段,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的強大思想武器。

第三,【矛盾論】關於矛盾同一性與鬥爭性的論述,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哲學關於『物極必反』的思想。【周易】說:『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周易·繫辭傳】『窮』是指事物發展到極點,『變』是指向它的對立面轉化,『通』是指轉化之後獲得新的發展動力,『久』是指新事物有了新的發展時間和空間。【周易】說:『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周易·彖辭】,『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周易·繫辭傳】這些閃光的思想,深深地影響和激勵着後人。北宋理學家程頤把這個道理簡潔明快地概括為『物極則反,事極則變。』【周易程氏傳】

毛澤東在【矛盾論】中,運用對立面的統一和鬥爭的觀點,進一步發揮了『物極必反』的思想。他認為,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如下兩種情形:其一,矛盾雙方各以自己的對立面為存在前提,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其二,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他用大量事例說明了這個道理,並且指出:共產黨人的任務就在於『宣傳事物的本來的辯證法,促成事物的轉化,達到革命的目的』【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318頁

毛澤東認為,矛盾的鬥爭性存在於同一性之中,貫穿於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鬥爭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但矛盾鬥爭的形式,則因矛盾的性質不同而不相同。『對抗只是矛盾鬥爭的一種形式,而不是它的一切形式,不能到處套用這種公式。』【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324頁1957年初,毛澤東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正確分析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兩類矛盾:一類是敵我矛盾,它是對抗性的,是少量的,要用專政的方法去解決;一類是人民內部矛盾,它是非對抗性的,是大量的,要用團結---批評---團結的方法去解決。後來,由於黨在指導思想上『左』的錯誤,導致片面誇大矛盾的鬥爭性,忽視矛盾的統一性,把對抗這種鬥爭公式不適當地套用到一切事物身上。古今中外的事實說明,即使是敵對雙方,也有如宋代張載所說『仇必和而解』【正蒙·太和】的情況。事物是複雜的,看問題不能簡單化、絕對化,把千變萬化的矛盾運動僅僅歸結為『鬥爭哲學』,勢必導致思想上的僵化。

在以階級對抗為主要形式的階級社會中,強調矛盾關係中鬥爭性的地位和作用,用以激勵被壓迫群眾的鬥爭意志,指導人民反抗剝削和壓迫、爭取解放的革命鬥爭,這無疑是必要的。但是在社會主義新的歷史時期,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已經不是主要矛盾,發展成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我們一方面要摒棄絕對地『對立、鬥爭』的思維方式,賦予『鬥爭』以『批評、競爭、博弈』等新的含義。另一方面,必須更加重視矛盾關係中同一性的作用,更加注重從協調、平衡、合作、雙贏、共處等同一性的視角去觀察和處理問題,引導人們用和諧的思想認識事物,用和諧的態度對待問題,用和諧的方式處理矛盾,自覺維護全黨的團結統一,鞏固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加強海內外中華兒女大團結,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奮力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齊心協力奔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