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第九講 聖治章

孝經賞析作者:賈陸英發布:賈陸英

2020-11-16 15:37

曾子曰:『敢問聖人之德敢:謙詞,有冒昧、大膽的意思。此句為曾參對其師孔子提問,故以敢問來表示其敬意,無以加於孝乎無以加於孝乎:有比孝道更重要的嗎?加,更、高於、大於、在其上。這句問話的目的,是引出孔子的孝道為最高道德的論說?』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孝莫大於嚴父:孝行沒有比尊崇父親更重要的了。嚴,尊、尊崇、尊敬。嚴父,尊崇尊敬父親,嚴父莫大於配天嚴父莫大於配天:尊崇父親沒有比以父親擬比於上天和父親亡後以其配享於上天更重要的了。配,有匹配和配享二義。匹配,等同、比擬。配享,是在主要祭祀對象之外附帶祭祀的對象。周代禮制,每年冬至在郊外祭祀上天,同時祭祀父祖先王,這就是配天之禮。古人認為天是最偉大的,父親是最值得尊崇的,父親在世時孝子將其視為自己的天,父親死後孝子以其配享上天,是孝子對父親最大的尊崇,則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天下諸侯各自按照其職位規定進貢物品,來協助天子祭祀。四海之內,指天下的諸侯。職,即職貢,四方向王朝的貢獻。諸侯向王朝進貢的物品主要是用於祭天地祖宗的。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聖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聖人之教不肅而成聖人之教不肅而成:聖人的教化,不必採用嚴厲的措施就能成功。聖人,指古代的聖明君王,此處指周公。肅,峻急、嚴厲。成,成功、取得成效,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其所因者本也:因,憑藉。本,根本,此處指道德的根本——孝道。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父母生之,續莫大焉續莫大焉:續,指續先傳後,也就是人類的自身繁衍。焉,於之,在這件事上。莫大焉,沒有比這更重大的事;君親臨之,厚莫重焉君親臨之,厚莫重焉:親,親自。臨,以上對下。厚,深重、重要。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悖德:背,違背。悖德,違背公認的道德準則;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悖禮:違背禮義。以順則逆以順則逆:是『以之順民,民則逆』的省文。順,使動用法。則,就。意為,以悖德悖禮的行事去教化民眾,企圖使民眾順從,就會造成逆亂,民無則焉。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凶德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凶德:在,居、處,在此處有親身實行的意思。善,善行,即上文之愛敬親人的孝行。凶德,昏亂無法,即違背道德,雖得之,君子所不貴雖得之,君子所不貴:得,得到、得意、得志。君子,泛指賢者。貴,重視、讚賞。不貴,鄙視、厭惡、看不起。全句意為,上邊的這種如夏桀商紂的人即使一時得志,因為他是不符合道德規範的,所以君子也不會看得起他。君子則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以臨其民:臨,在此為統治、管理的意思。言君子實行以上六事,來統治和管理民眾。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畏,敬畏,因其有威嚴不敢犯之。象,模仿、效法,因其有儀象而模仿他。意為:因此民眾敬畏他而又愛戴他,將他作為準則而仿效他,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詩】詩:以下詩文,見【詩·曹風·鳲鳩】。此詩主旨,歷來有兩種相反意見。【毛詩序】云:【鳲鳩】,刺不一也。在位無君子,用心之不一也。朱熹【詩集傳】則云:詩人美君子之用心平均專一。後世多取朱說云:「淑人君子,其儀不忒淑人君子,其儀不忒:淑,美好、善良。淑人,有德行的人。君子,指有道德、有才幹的人。儀,儀表、儀容。忒,差錯。凡是有德行的淑人和有見識的君子,他的儀容禮貌都不會有差錯。」。』

上一講孝治章,闡述明王以孝治天下的道理。曾參聽老師講述明王孝治,以致和平的美好景象後,又問聖人之德與孝道的關係,孔子因其問而說聖人之治,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第9章:聖治。本章的中心思想,是闡述聖人以德治天下,而孝道是最大的德行。
曾子曰:『敢問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意思是說:『我很冒昧地請問,聖人的德行,沒有比孝道更大的了嗎?』這一問,引出了孔子有關聖德與孝道關係的精闢之論。
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日嚴。聖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父母生之,續莫大焉。君親臨之,厚莫重焉。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以順則逆,民無則焉。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凶德,雖得之,君子不貴也。君子則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
這一章,在【孝經】中篇幅較長,分量較重,我們分六個要點加以說明。
第一,指出孝是人最大的德行。『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天地之性』的『性』字,與生養的『生』字同義,『天地之性』,就是天地之所生。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天地所生的萬物之中,以人類最為尊貴。人類的行為,沒有比孝道更為重大的了』。
第二,闡述周公弘揚孝道,治理天下的聖德。『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意思是說:『在孝道之中,沒有比敬重父親更重要的了。敬重父親,沒有比在祭天的時候,將祖先配祀天帝更為重大的了,而只有周公能夠做到這一點。』這裡的『嚴父』,指『尊嚴其父』,也就是尊崇、敬愛他的父親。古禮認為,萬物資始於乾,人倫資父為天。因此,孝行之大,莫過於尊嚴其父。所謂『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是說,以父親為天,雖然沒有貴賤之分,然而,以父配天的禮節,卻是從周公開始的。
接着,孔子舉出了周公施行聖治的具體事例。『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古禮說,祭天謂之郊。所謂『郊祀』,是指古代祭祀上天的禮節。郊祀祭天,就是在一年中某些重要的時日,君王帶領三公九卿等諸大臣,在國都的郊外祭祀上天,感恩上蒼,為百姓和國家祈福的一種祭祀活動。后稷,是周朝的始祖。周公攝政以後,首開在郊祀時尊其始祖后稷以配天的禮節。所謂『宗祀』,是指古代祭祀祖宗的禮節。『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是說,周公在明堂舉行祭祀祖宗的活動時,首開尊其父親文王以配上天的禮節。『明堂』,顧名思義,就是『明正教之堂』,是『天子布政之宮』。古人認為,天子造明堂,所以通神靈,感天地,正四時,出教化,崇有德,重有道,顯有能,褒有行者也。周公乃是西周初年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是儒家學者最為尊崇的聖人。他首開尊父配天之禮,體現了對父親極其孝敬的心情,因而感動了四方,使四海之內的諸侯各以其職來助祭。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當初,周公在郊外祭天的時候,把其始祖后稷配祀天帝;在明堂祭祀祖宗,又把父親文王配祀天帝。因為他這樣做,所以全國各地諸侯能夠克盡職守,前來協助他的祭祀活動。孔子因而感嘆說;『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聖人的德行,又有什麼能超出孝道之上呢?
第三,揭示聖人以孝道教化民眾、治理天下的人性根源。『故親生之膝下,以養其父母日嚴。聖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這一段,從更加廣泛的角度講述尊崇、敬愛父親的根由,強調人倫教育一定要在蒙幼之年及早進行,教之則明,不教則昧。意思是說,『因為子女對父母的敬愛之心,是從小在父母膝下玩耍時就產生了,待到長大成人,便一天比一天懂得了對父母的愛敬。聖人就是依據子女對父母尊敬的天性而教導他們敬的道理,依據子女對父母親愛的天性而教導他們愛的道理。聖人的教化之所以不必嚴肅懲戒就可以成功,聖人對國家的管理之所以不必施以嚴厲粗暴的方式就可以治理好,是因為他們因循的是孝道這一天生自然的人類本性。說『其所因者本也』,這個本,就是孝。
第四,強調家族社會中父子關係的重大意義。『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父母生之,續莫大焉。君親臨之,厚莫重焉。』意思是說,『父親與兒子之間的親愛之情,乃是出於人類天生的本性,也體現了君主與臣屬之間的義理關係。父母生下兒女以傳宗接代,沒有比這更為重要的了;父親對於兒子,既有君王般的尊嚴,又有慈父的恩愛,沒有比這樣的恩情更厚重的了。』
第五,指出君子鄙視不行孝道、違背道德禮義的行為。『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以順則逆,民無則焉。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凶德,雖得之,君子不貴也。』孔子在【天子章】中說:『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指出天子的孝道就是要把『愛』和『敬』推己及人。天子先對自己的父母盡愛敬之道,然後以上率下,施教於人,這是順理。在這一段中,孔子又說:『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如果天子丟失了對父母的愛敬之心,不愛其親而愛他人,不敬其親而敬他人,也就違背了道德和禮義。這就是悖理。所謂『以順則逆,民無則焉』就是說,天子不能身體力行愛敬之道,而去教化天下之人行愛敬之道,這種悖德悖禮的做法,就是逆行,會使天下之人無所法則。這種做法,『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凶德。』這裡的『善』,是指身體力行愛敬之道,這裡的『凶』,是指悖其德禮。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所以,那種不愛自己的父母而去愛他人的人,叫做違背道德;那種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去尊敬他人的人,叫做違背禮法。如果不倡導順應人心的孝道而偏要違逆它,民眾就無從效法了。不在愛敬父母的善行上下功夫,反而憑藉着違背人倫的兇惡道德胡作非為,雖然能一時得志,但是君子卻並不看重這種卑劣的行為。』這裡的『雖得之,君子不貴也』一句,是加重語氣強調,這樣的君王,雖然得志於人上,但聖人君子是不看重這種行為的。
第六,正面闡述君子的作為及其治理天下的成效。『君子則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意思是說,君子的作為則不是這樣。其言談,必須考慮到要讓人們所稱道奉行;其作為,必須想到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樂;其立德行義,能使人民為之尊敬;其行為舉止,可使人民予以效法;其容貌行止,皆合規矩,使人們無可挑剔;其一進一退,不越禮違法,成為人民的楷模。君子以這樣的作為來治理國家,統治黎民百姓,所以民眾敬畏而愛戴他,並學習仿效其作為。所以君子能夠成就其德治教化,順利地推行其法規、命令。
最後,引用【詩經·曹風·鳲shījiū】中的詩句,說明君子榜樣作用的重要性。【詩】云:「淑人君子,其儀不忒tuī。」』這裡的『淑』字,指善。『忒』字,指差。詩的大意是,一個善人君子,他的威儀禮節沒有絲毫差錯,這才是民眾的表率。作者把這句詩引在這裡,其意義就是強調,只有自己的威儀禮節沒有差錯,才能成為天下人仿效的法則。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