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第一講 開宗明義章

孝經賞析作者:賈陸英發布:賈陸英

2020-11-16 15:33

仲尼居仲尼居:仲尼,孔子的字。居,閒坐,曾子侍曾子侍:曾子,名參,字子輿。侍,卑者侍奉在尊者之側。侍有坐有立,此處當爲侍坐在側。邢【疏】中說:『夫子以六經設教,隨事表名,雖道由孝生,而孝綱未舉,將欲開明其道,垂之來裔。以曾參之孝,先有重名,乃假因閒居,爲之陳說。自標己字,稱仲尼居,呼參爲子,稱曾子侍,建此兩句,以起師資問答之體,似若別有承受而記錄之。』。子子:本爲古代男子的通用美稱曰:『先王有至德要道先王有至德要道:先王,指古代的聖德之王,如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至德,最美好、最高尚的德行,即指下文之孝行。要道,最重要的道理,以順天下順:順從,使天下人心順服,民用和睦民用和睦:用,因而,由此。和睦,和,協調、融洽;睦,相親,上下上下:指各種人之間。古代爲等級社會,人與人之間有上下尊卑的等級區分無怨。汝汝:你。此處指曾參知之乎?』曾子避席避席:離席而立。曾參本侍坐於側,因孔子問話,曾參爲表示對老師的恭敬,因而起身離開坐席,站立回答曰:『參不敏不敏:敏,聰明、睿達、有智慧。不敏,爲曾參自謙之詞,猶言愚鈍、魯鈍,何足以知之何足以知之:足,夠得上、配得上。此處爲曾參自謙之詞。邢【疏】言:『又假言,參聞夫子之說,乃避所居之席,起而對曰:「參性不聰敏,何足以知先王之至德要道之言義?」』?』子曰:『夫夫:發語詞孝,德之本也德之本也:本,根本。邢【疏】言:『此依鄭注,引其聖治章文也。言孝行最大,故爲德之本也。德則至德也。』邢【疏】云:『【正義】曰:云「孝者,德之至,道之要也」,依王肅義,德以孝而至,道以孝而要,是道德不離於孝。殷仲文曰:窮理之至,以一管眾爲要。』,教之所由生也教之所由生也:教,指教化。邢【疏】言:『【正義】曰:此依韋注也。案【禮記·祭義】稱曾子云「眾之本教曰孝」,【尚書】「敬敷五教」,解者謂教父以義,教母以慈,教兄以友,教弟以恭,教子以孝。舉此,則其餘順人之教,皆可知也。』。復坐復坐:復,重新。因曾參回答問話後仍然站立著,故讓其重新坐下,吾語汝。身體髮膚身體髮膚:身,頭頸胸腹。體,四肢。發,身上的毛髮。膚,皮膚,受之父母受之父母:受,接受。指子女的肉體是父母給予的,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立身行道:立,樹立、成就。立身,樹立自身於天地之間,指有崇高的道德修養,成就功名與事業。行道,實行天下的大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終:最後,老年時,或言指孝道的終極階段、最高要求於立身。【大雅大雅:下引詩句【詩經·大雅·文王】。【文王】爲大雅中的一首詩歌】云:「無念爾祖無念爾祖:無,發聲詞,無義。念,想念。爾祖,你的先祖,聿修厥德聿修厥德:聿,語助詞。厥,代詞,其,指文王。」』

【孝經】第1章,定名爲『開宗明義』,開門見山地指明了【孝經】的宗旨和孝道的義理,是【孝經】的綱領,成爲歷代孝治的法則和政教的規範。
【孝經】開篇的第一句話是,仲尼居,曾子侍。仲尼,是孔子的字,『居』,就是閒居。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曾參。『侍』,指曾參侍坐於孔子之側。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孔子在家裡閒坐,他的學生曾子侍坐在旁邊。』短短六個字,交待了孔子述作【孝經】的地點、人物和場景,引出了下文中師生問答的體例。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
這裡的『先王』,指先代的聖帝明王。『至德』,指至美之德。『要道』,指要約之道。『避席』,就是站起身來,離開自己的座位。古禮說:『師有問,避席起答。』這裡描述的,正是師生之間的禮儀。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先代的聖帝明王有最崇高的品德和最要約的治世之道,可以使天下人心歸順,人民和睦相處。人們無論是尊貴還是卑賤,上上下下都沒有怨恨不滿。你知道那是爲什麼嗎?』
曾子站起身來,離開自己的座位回答說:『學生我不夠聰明,哪裡會知道呢?』意思是請老師來教誨。
孔子緊接著指明了『至德要道』的本源。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意思是說:『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產生的根源。你回原來的位置坐下,我告訴你。』
下面,就是孔子告訴曾參的孝道大綱,包括三個要點:

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意思是說:『人的身體四肢、毛髮皮膚,都是父母賦與的,不敢予以損毀傷殘,這是孝的開始。』這句話看似簡單,實則蘊含著深刻的道理,【論語·泰伯篇】第3章記載,曾子病重,把弟子們召集起來說:『啟予足,啟予手。』看看我的腳,看看我的手可有刑戮毀傷。【詩經】上說:「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從今以後,我知道可以免於刑戮毀傷了。弟子們!』曾子受孔子真傳而著【孝經】,他臨終前對弟子們所說的話,是他一生爲人忠信而謹慎,『日三省乎吾身』,小心戒懼地做人做事的寫照。【論語·里仁篇】第11章記述孔子的話說:『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君子注重的是道義和自身品德的修養,因而心裡總是裝著德行,裝著法度,只怕自己違反德性,觸犯法律。小人注重的是眼前的實際利益,因而心裡時常惦記著田地、房屋、金錢之類。【論語·公冶長篇】第2章記述孔子的話說:南容這個人,『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南容能做到『國家有道時,他不會被廢棄不用;國家無道時,他也能善於自處,免受刑戮,免遭殺身之禍。所以孔子很欣賞他,把自己的親侄女嫁給他。這幾處記載告訴我們,所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主要指的是『刑戮』所造成的毀傷。『刑戮』,是漢語中的一個詞彙,含義是受刑罰或被處死。曾子在病危時告知弟子們,自己平日裡小心戒懼,總怕有失檢點,觸犯法律,受刑戮毀傷。如今,自己將要走到生命的盡頭了,所以慶幸自己可以免於刑戮毀傷了。因爲在君子看來,刑戮毀傷對於自己,是莫大的羞辱;對於父母,是莫大的不孝。曾子臨終前提醒弟子們要記住他的話,正是表達了對孝道的堅守。

二,『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意思是說,『人在世上遵循仁義道德,有所建樹,顯揚名聲於後世,從而使父母顯赫榮耀,這是孝的終極目標。』所謂『立身』,就是要立於禮,站得住,不爲外界各種利益和欲望所動搖。所謂『行道』,就是一切行爲都遵循仁義道德,不違規,不逾矩。一個人,只有立於禮,行於道,才能有所建樹,揚名於後世,從而使父母顯赫榮耀,受到世人的尊敬。由此可見,建功立業,光宗耀祖,才是孝道的最終體現。

三,『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意思是說,『所謂孝,最初是從侍奉父母開始,然後效力於國君,最終建功立業,功成名就。』這也就是說,侍奉父母,是一個人盡孝最基本的體現;爲君王效力,是一個人移孝作忠最重要的體現;立身行道,建功立業,是一個人堅守孝道的終極目標。
本章的最後一句,是孔子引用【詩經·大雅·文王】中的詩句:『【大雅】云:「無念爾祖,聿修厥jué德。」』這是詩經中周公告誡成王的話,詩的大意是,你能不思念你的先祖文王嗎?那就要修持好自己的德行,以繼承和弘揚先王的美德。孔子引這句詩,是爲了說明孝道的文化淵源,也是要告訴人們,孝道所堅守的,正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立身行道,建功立業,光宗耀祖思想;孝的精神不僅體現在孝敬父母上,而且體現在以孝治國平天下之中,這是更爲重要、更爲遠大的目標。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