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孝經】的當代意義和價值

孝經賞析作者:賈陸英發布:賈陸英

2020-11-16 15:27

【孝經】全篇,共計18章,對於這部重要典籍的當代意義和價值,以下做一個簡要的闡述。

【孝經】以孝為中心,系統而集中地論述了儒家的倫理思想,對源遠流長的中華孝文化,尤其是中國人的孝意識、孝行為及其具體的內容與方式,加以總結、概括和升華,是儒家十三經之一。

以【孝經】為代表的中華孝文化,作為傳統的家族社會的精神支柱,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現象,具有家庭的和社會的雙重意義。它既是倫理學,又是道德哲學。在長達兩千多年的傳統社會中,【孝經】一方面適應了維護家族制度穩定,協調以父子關係為軸心的各種關係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被歷代統治者利用來為其專制政權服務。當今社會,君主專制的時代已經成為歷史,【孝經】中與之相適應的某些思想觀念、道德規範也不再適用。但是,【孝經】中包含的體現人類親情、符合民眾意願,倡導孝老愛親,主張家庭和諧、社會和諧的思想精華,永遠值得我們珍視。尤其是在我國面臨老齡化時代嚴峻挑戰的今天,深入研究、挖掘、繼承和弘揚【孝經】的當代意義和價值,結合實際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對於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培養具有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的時代新人,弘揚孝老愛親的優良傳統,解決好億萬老年人安度晚年這一重大民生問題,維護社會和諧和國家長治久安,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孝經】中貫穿着兩個基本觀念,一個是『孝』,一個是『忠』。我們先來說『孝』:

『孝』的觀念在中華文化中源遠流長。早在殷商的甲骨文中,就已出現『孝』字,其漢字構成是,上為老、下為子,意思是子能承其兩親,並能順其意。【孝經】開篇第一章就指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的觀念作為中華文化的始發性觀念和文化精神,廣泛深入地滲透於中國人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我們民族用以衡量人的品行的根本標準,是指導人們處理諸多人際關係的基本依據。『孝』的意識和行為涉及到肉體與精神、父母與子女、長兄與幼弟、傳宗接代與光宗耀祖等多個側面,是全面而深刻、辯證而統一的。由於近代以來對傳統文化的片面性否定,人們對『孝』的認識存在許多誤區。因此,我們對【孝經】的古為今用,就是要丟掉盲目性,去掉片面性,堅持實事求是、全面辯證的思想方法,對『孝』的觀念進行再認識,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

  • 一是要全面把握『孝養』與『孝敬』的關係。在許多人看來,能夠贍養父母,讓他們生活好,就算盡到了孝心。應當肯定,在物質上、生活上奉養父母,這是子女盡孝最基本的一條。但正如孔子所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這就是說,僅僅做到物質上的『能養』是不夠的,更為重要的是要在內心深處真正地尊敬父母,讓他們享受到精神上的快樂。『敬』,是發自內心的對於父母真誠無私的愛。孔子論孝,更為強調的是這個『敬』字。『孝敬』,乃是傳統孝道的核心要義。在現實生活、特別是在城市中,多數退休的父母已經『不差錢』,他們最怕的是孤獨,最需要的是子女在精神上的體貼和關愛。因此,在注重『孝養』的基礎上,突出強調『孝敬』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一曲『常回家看看』,不脛而走,爭相傳唱,長盛不衰,就是因為它表達了父母在情感上對兒女的渴望和真情呼喚。

  • 二是要全面把握『孝順』與『諫諍』的關係。俗話說,『孝順』,『孝順』,『順』就是孝。這種把『孝』理解為一切順從、聽命於父母的觀點,流傳甚廣,影響頗大。其實,孔子是不贊成子女一切順從於父母的。他所主張的父子關係,是父慈子孝。他所主張的兄弟關係,是兄友弟恭。雙方之間是相互的、對等的,而不是一方絕對地服從另一方。所謂『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之類,是後世的一些人為了適應專制主義需要,而附加上去的糟粕。【論語】中明確記載,孔子所說的孝就是『無違』,指的是『無違於禮』,子女對父母不符合禮的言行,要『幾諫』,也就是委婉地規勸。【孝經】在『諫諍』一章中,更是明確地提出了『故當不義則爭之』的原則,認為『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據此可知,孝順之『順』,絕不是一切順從的意思,而是指父子和順、家庭倫理關係順暢。我們要把孔子提倡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精神,與現代法治的權利、義務平等精神結合起來,創造出父母愛護兒女、兒女尊敬父母的,民主平等、和順融洽的新型家庭倫理關係。

  • 三是要全面把握傳宗接代與光宗耀祖的關係。在儒家關於『孝』的觀念中,還包含着結婚生子和承繼父志兩方面的內容。

結婚生子是為了傳宗接代,延續祖先的生命,『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就是這種觀念的集中反映。生活在當今時代的人們,要學會用科學的眼光看待這個問題,樹立起計劃生育、生男生女都一樣、少生優生等利國利家的新觀念。

承繼父志是為了揚名顯親、光宗耀祖。其中體現着繼承前人遺志、發展前人事業的積極進取精神,是促進社會不斷前進的重要因素,而絕不是什麼『封建餘孽』。儒家把自己能夠建功立業而使父母受到尊敬,稱為『大孝』;把自己不能修身立德而使父母受到辱罵,稱為不孝,這無論對於家庭教育,還是對於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來說,都具有積極的借鑑意義,因為它符合父子親情這個人類的天性。【孝經】指出,抓住孝道這個根本去推行教化、實施政治和社會治理,容易收到好的效果,講得就是這個道理。反觀當今社會的一些現象,由於對傳統孝道不分青紅皂白地加以否定,在長幼關係上造成的嚴重後果時有所聞。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就是一例。當然,青少年犯罪有多方面原因,但是,這些孩子心中只有自己,沒有父母,不懂得違法犯罪行為會給父母帶來多大的傷害,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孝經】系統闡述了家庭倫理,高度關注家庭和諧、家教和家風,至今依然是對青少年進行立德樹人教育不可或缺的基本教材。如何從孝敬父母入手,加強青少年教育,使他們從小懂得做人的道理,堅守立身行道,建功立業,光宗耀祖的孝道,是一個重要而緊迫的時代課題。

接下來,我們再說『忠』:

【孝經】說:『以孝事君則忠』,告誡士要懂得移孝為忠的道理。可見,儒家關於『忠』的觀念是由『孝』的觀念遷移而來的。那麼,『忠君』就是對君王絕對服從嗎?歷史上,隨着君權的逐漸強化,的確有過諸如『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之類的愚忠思想。然而,這並非孔子的思想,而是對孔子儒學關於『忠』的觀念的曲解,必須予以澄清。如今,時代變了,我們更應當與時俱進,對『忠』這一觀念進行再認識。

首先,要澄清『忠』字的本質內涵。何為『忠』?【說文解字】的詮釋是:『忠,敬也,盡心曰忠』。這就是說,一個人,能做到竭誠盡責就是忠的表現。【孝經】強調,把對於父母的孝心用來侍奉君王,就是盡忠,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講的。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曾參,日日反省的頭一件事,就是『為人謀而不忠乎?』【論語·學而】在孔門師徒的眼裡,『忠』,就是真誠地為他人辦事。這個『他人』是泛指,並非專指君王一人。只是到了專制主義發展到登峰造極的時代,『忠』字才成為皇帝的專屬。

【論語】中,孔子對『忠』還有兩個重要說明。

  • 一,『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論語·八佾】孔子認為,君與臣的關係是雙向的、互盡義務的關係。君王對臣子要以禮相待,臣子對君王要盡忠。這是他在君臣關係上『執兩用中』,以求君臣和衷共濟、風雨同舟的主張。【孝經】所體現的,也是這個精神。如同『父慈子孝』一樣,『君禮臣忠』也是相互的、對等的。把【孝經】關於『諫諍』的問題聯繫起來,就更加清楚地看到,把『忠君』解釋為對皇帝的絕對服從,絕非孔子所主張。

  • 二,『孝慈則忠。』【論語·為政】季康子問,要使百姓對當政的人忠心,該怎樣去做呢?孔子答之以『孝慈則忠』四字。季康子問得是怎樣使百姓對當政的人忠心,重在要求百姓怎樣做。而孔子回答的要害則是對當政者自身的道德行為提出要求。當政者要想得到百姓的忠心,自己首先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弟。這與他在【孝經】中論述天子、諸侯、卿大夫和士如何盡孝道,如何得到百姓的忠心,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一致的,思維的邏輯關係也是一致的。

辛亥革命結束了統治中國數千年的皇權制度,忠於帝王的社會政治基礎已不復存在。那麼,『忠』的觀念是不是也就過時了呢?答案是『沒有過時』。這是因為,『忠』字的本質內涵,是人對天地、真理、信仰、職守、國家及他人至公無私,始終如一,盡心竭力地負責完成分內義務的美德。這一本質內涵是貫通古今的,並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遷而過時。今天,皇帝們已經被送進歷史博物館,我們講『忠』,就是要倡導和弘揚忠於職守,忠於祖國、忠於人民、忠於黨所領導的偉大事業的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與中辦成員座談時的講話中,要求中辦成員『堅持絕對忠誠的政治品格』。他說:『人之忠也,猶魚之有淵。』一個人,如果喪失了『忠』的美德,也就喪失了眾人對他的信任,喪失了值得人們託付重任的資格,甚而至於一文不值。

孔子講『忠』,常常和『信』字連在一起。他說:『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論語·衛靈公】他認為,言語忠實誠信,行為堅定敬業的人,即便是到了尚未開化的地方,也能行得通。『忠』的美德中包含有誠信的意思,它是一個人的立身之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講誠信,守信用,更是一個人最亮麗的名片,是他在社會上立足和通達的『通行證』。正因為如此,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把『推進誠信建設』作為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

第二,『移孝作忠』,對於加強幹部的考察、選任、管理工作具有借鑑意義。【孝經】態度鮮明地鄙視那種不愛自己的父母而去『愛』他人、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去『尊敬』他人的人,認為這種人違背道德人倫、專司逢迎拍馬的無恥行徑,雖然可能一時得逞,但是君子卻並不看重這種卑劣的行為。現實社會中我們也能經常看到這種人的影子,他們在家中不孝敬父母,甚至夫妻關係、父子關係都搞得一團糟,而在官場上卻憑藉投機鑽營的本事青雲直上。當然我們更要看到,在『打虎』『拍蠅』的反腐敗鬥爭中,被拿下的那些大大小小的貪官們,恰恰就是這樣的鑽營者,兩面人。這就足以說明,【孝經】關於孝是人的一切品德之根本的認識,是非常深刻的。因為孝道所體現的是人性、人倫,它是一塊『試金石』,在它的面前,各種陽奉陰違的騙人伎倆,都將被識破;各種表里不一的華麗外衣,都將被撕掉。我們強調在幹部任用上堅持『以德為先』的原則,仿效一下古代『舉孝廉』的做法,在幹部考察中仔細查一查他們『八小時之外』的表現,特別是看一看他們如何對待父母,如何對待妻子兒女,這對於全面、客觀、正確地識別和使用幹部,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堅守孝敬父母、忠於職守的觀念,有利於養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孝經】認為,謹慎行事,保重自己的身體,愛惜自己的名譽,不給父母造成傷害,這是盡孝的起點。『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這是盡孝的終極目標,是『大孝』的行為。『百善孝為先』,在對外開放和市場經濟條件下,一方面是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另一方面,也到處充斥着誘惑和陷阱。一個人,尤其是掌握某種權力的人,如果心中有父母、有妻子兒女、有組織的重託和群眾的期望,就能常懷律己之心,慎獨、慎初、慎微,從而增強拒腐防變的免疫力,不被心懷不軌的人所『圍獵』,不被聲色犬馬、燈紅酒綠的奢糜生活所擊倒。

總之,在當代社會,【孝經】仍然是每一個中國人必讀的經典。堅守孝道這個道德之源,堅守【孝經】中貫穿的『家國一體』的觀念,對於造就大批勇於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動員億萬群眾同心同德,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仍然具有重要的價值。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