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第廿八講 王天下有三重

中庸賞析作者:賈陸英發佈:賈陸英

2020-11-16 12:51

王天下王天下:在天下做王,也就是統治天下。王,音wàng,作動詞用有三重焉三重:指上章所說議禮、制度、考文三件重要的事,其寡過矣乎!上焉者上焉者:指夏、商時代的禮制雖善無征征:驗證,無徵不信,不信民弗從;下焉者下焉者:指在下位的人雖善不尊不尊:沒有尊位,不尊不信,不信民弗從。
故君子之道:本諸身本諸身:本源於自身,征諸庶民,考諸三王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君王而不繆繆:音miù,通『謬』,謬誤,建建:立諸天地而不悖,質質:質疑,求證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俟:待聖人而不惑。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聖人而下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世為天下道:世世代代成為天下效仿的榜樣。世,世代。道,通『導』,先導,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遠之則有望望:威望,仰望。令人敬仰,使人仰慕,近之則不厭。
【詩】【詩經·周頌·振鷺】曰:『在彼無惡,在此無射射:音yì,厭棄的意思。庶幾庶幾:音shùjī,幾乎夙夜夙夜:早晚。夙,早,以永終譽。』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蚤:即『早』有譽於天下者也。

治理天下能夠做好議訂禮儀,制訂法度,考訂文字規範這三件重大的事,也就很少有過失了吧!夏、商兩代的制度雖好,但沒有驗證。如果沒有驗證的話,就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會遵從。身在下位的人,雖然有美德,但沒有尊貴的地位。沒有尊貴的地位,也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也不會聽從。
所以君子治理天下應該以自身的德行為根本,並從老百姓那裏得到驗證。考查夏、商、周三代先王的制度而沒有違背的地方,立於天地之間而不悖逆自然,質證於鬼神而沒有疑問,等到百世以後聖人出現也不會產生疑惑。質證於鬼神而沒有疑問,這是知道天理;等到百世以後聖人出現也不會產生疑惑,這是知道人意。因此,君子的舉止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先導,行為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法度,語言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準則。在他遠處的人常有仰望之情,在他近處的人也沒有厭棄之意。
【詩經·周頌·振鷺】說:『在那裏沒有人憎惡,在這裏沒有人厭煩。日日夜夜操勞啊,為了保持美好的名望。』君子沒有不這樣做而能夠早早在天下獲得名望的。
【中庸】第二十九章,是對『居上不驕』的闡釋和發揮。
作者開宗明義,提出國君治理天下的三件大事。『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過矣乎!』『王天下』的『王』字,讀四聲,作動詞用,指在天下做王,也就是統治天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治理天下能夠做好議訂禮儀,制訂法度,考訂文字規範這三件重大的事,也就很少有過失了吧!』這是承接上章『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而說的。在上章中,作者引用孔子的話說:『我談論夏朝的禮制,夏的後裔杞國已不足以驗證它;我學習殷朝的禮制,殷的後裔宋國還殘存着它。』本章則對夏、商時代的禮制為什麼不能在當下實行做出說明:『上焉者雖善無征,無徵不信,不信民弗從。』這裏的『上焉者』,指的就是夏、商時代的禮制。『征』字,指驗證。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夏、商兩代的制度雖好,但沒有驗證。如果沒有驗證的話,就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會遵從。』作者在上章中說:『雖然有相應的德行,如果沒有相應的地位,也是不敢製作禮樂制度的。』本章則指明了其中的原因:『下焉者雖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從。』這裏的『下焉者』,指在下位的人。『不尊』,指沒有尊貴的地位。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身在下位的人,雖然有美德,但沒有尊貴的地位。沒有尊貴的地位,也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也不會聽從。』孔子的經歷就是這樣。論德行,論學問,他都享譽天下,門下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足見其規模之大,影響之大。當時就有人說:『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論語·八佾】『木鐸』二字,在這裏比喻宣揚教化的人。意思是說,天下無道已經很久了,上天將以孔老夫子為木鐸傳道於天下。在那個禮壞樂崩的年代裏,民眾有這樣的期待,這樣的呼聲,是可以理解的。然而,由於孔子雖有其德,而無其位,他的政見在當時不被統治者接受,因而無法得到推行。
接下來,作者指出了君王『居上不驕』的六個要點。『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征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一是『本諸身』,就是本源於自身。這一條,強調君王治理天下應該以自身的德行為根本。二是『征諸庶民』。這一條,指出君王的所作所為,還要從老百姓那裏得到驗證,才能取信於民。三是『考諸三王而不繆』。所謂『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君王。『繆』字,與謬誤的『謬』字同音同義。這一條,強調尊重歷史的必要性,就是要考查夏、商、周三代先王的制度,看有沒有違背的地方。四是『建諸天地而不悖』。這裏的『建』字,是立身於此的意思。這一條,要求君王立於天地之間而不悖逆自然。五是『質諸鬼神而無疑』。這裏的『質』字,指質疑,求證。『鬼神』,指天地造化萬物時變幻莫測的現象。這一條,要求君王質證於鬼神而沒有疑問。六是『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這裏的『俟』字,指等到,待到。意思是說,等到百世以後聖人出現也不會產生疑惑。這一條,要求君王所做的事情要經得起歷史的檢驗。作者進一步指出:『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聖人而下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這裏的『道』字,指先導。『望』字,指威望。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質證於鬼神而沒有疑問,這是知道天理;等到百世以後聖人出現也不會產生疑惑,這是知道人意。因此,君子的舉止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先導,行為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法度,語言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準則。從而使遠處的人常有仰望之情,近處的人也沒有厭棄之意。』
作者引用【詩經·周頌·振鷺】的詩句來加以印證:『在彼無惡,在此無射。庶幾夙夜,以永終譽。』這裏的『射』字,讀四聲,是厭棄的意思。『庶幾』,是幾乎的意思。『夙夜』,是早晚的意思。詩的大意是說:『在那裏沒有人憎惡,在這裏沒有人厭煩。日日夜夜操勞啊,為了保持美好的名望。』作者最後斷然地說:『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譽於天下者也。』這裏的『蚤』字,與早上的『早』字同義。意思是說:『君子沒有不這樣做而能夠早早在天下獲得名望的。』
本章所闡述的,是儒家的德治思想,主張為政者要有良好的德行,以身作則,樹立榜樣,從而以道德去感化人,教育人,這樣,才能得民心,得天下。其中,關於為政者有了好的德行修養,還要有行為實踐的驗證,才能取信於民,使人聽從的觀點,尤其值得注意,這是從無數的歷史經驗和教訓中得出的寶貴啟示。有鑑於此,當今時代的各級領導幹部,一定要堅決摒棄那種務虛名,走過場,搞花架子的不良作風,撲下身子,真心實意地為老百姓辦實事,辦好事,以實實在在的,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政績,取信於民,努力使自己成為『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的人民公僕。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