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第廿四講 誠者自成

中庸賞析作者:賈陸英發佈:賈陸英

2020-11-16 12:17

誠者,自成自成:自我完善,自我成就也;而道,自道自道:自己引導自己走向正確的道路。道,音dǎo,引導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
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知:通『智』也;性之德也,合外外:指成物內:指成己之道也,故時措措:施行之宜也。

真誠,是自我的完善;而道,是自我的引導。真誠,是萬事萬物終了和起始所依循的法則;沒有真誠,就沒有事物。因此,君子以真誠為貴。
真誠的人,並不是自我成就就夠了,而是還要成就事物。成就自己,就是仁;成就事物,就是智;仁和智都是出於本性的德行,是融合成物與成己的準則,所以任何時候施行都是適宜的。
【中庸】第二十五章,是從人道的角度論述『誠』,說明誠與人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全文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這裏所謂『自成』,是指人格的自我完善,自我成就。『自道』的『道』字,讀三聲,是引導的意思,『自道』,就是自己引導自己走向正確的道路。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真誠,是自我的完善;而道,是自我的引導。』其要義是,強調誠的自主性和自發性。作者認為,誠,既是天道,又是人的本性,它本身就具有一種自律、自動的力量,因此,只要自己不斷地追求誠,達到誠的境界,人性所具有的善的價值,諸如仁義禮智四端、良知良能,就可以自然呈現。
第二層,『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意思是說:『真誠,是萬事萬物終了和起始所依循的法則;沒有真誠,就沒有事物。因此,君子以真誠為貴。』這裏所說的物,是指宇宙間的萬事萬物。所謂『無物』,並不是說事物就不存在了,而是指『沒有存在的真實意義了』。具體到一個人,倘若沒有內心的真誠,他的一切道德行為便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在【論語·八佾】中,弟子們如實記載了孔子在祭祀時的心態和表情:『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意思是說,孔子祭祀祖先的時候,就如同祖先真在那裏;祭祀神的時候,就如同神真在那裏。孔子認為,禮出乎情,沒有真實的情感,沒有內心之仁,禮就會流於形式。因此,他若親臨祭祀,必是至誠至敬,就如同祖先或神靈真在那裏一樣。他若不能親自參與祭祀,是不會讓他人代祭的。孔子還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對父母盡孝,最要緊的是一個『敬』字。如果對父母沒有發自內心的真誠的恭敬之情,那養活父母與飼養犬馬有什麼區別呢?所有這些都告訴我們,人的一切道德行為,都必須是真誠的,否則,就沒有任何意義。
第三層,『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這裏的『外』字,指成物;『內』字,指成己。『措』字,指施行。意思是說:『真誠的人,並不是自我成就就夠了,而是還要成就事物。成就自己,就是仁;成就事物,就是智;仁和智都是出於本性的德行,是融合成物與成己的準則,所以任何時候施行都是適宜的。』這個重要的觀點告訴我們,真誠不僅僅是一種主觀內在的品質,而且還具有外化到他人和一切事物當中去的功用。君子施行誠道,不僅要成己,而且要成物,使人與萬物都能各得其所,和諧共生。這與【論語】所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與【大學】所說『明明德』而『親民』、與【中庸】第一章中所說『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是一脈相承的。成己,就是要在道德實踐中完善自己,是仁心的呈現;成物,就是要做到仁民而愛物,是智者的所為。仁與智,都是天性中所本有的,所以說是『性之德也』。既可成己,又可成物,說明天地萬物與我是同體的存在,成己就在成物之中,沒有內外的分別,所以說『合外內之道也』。成己就是盡己之性,成物就是盡人之性和盡物之性,所以說,有了成己成物之德,任何時候施行都是適宜的。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