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第二十講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

中庸賞析作者:賈陸英發布:賈陸英

2020-11-16 12:15

『自自:從,由誠明明:明白,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則:即,就明矣;明則誠矣。』

由真誠而自然明白道理,這叫做天性;由明白道理而後做到真誠,這叫做人爲的教育。真誠也就會自然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後也就會做到真誠。
上一章『哀公問政』,是【中庸】第二部分的最後一章,指出『誠』是貫通天人的大道。第二十一章,承接上章關於『誠』的論述而立言,由此開始了【中庸】第三部分。這部分從本章至三十三章,共十二章,專論『誠』。本章是中心論點,以下各章,都是從不同角度對本章的引申和發揮。
本章只有短短兩句話:『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意思是說:『由真誠而自然明白道理,這叫做天性;由明白道理而後做到真誠,這叫做人爲的教育。真誠也就會自然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後也就會做到真誠。』這裡的『自』字,指從哪裡,由哪裡。『明』字,指明白。
【中庸】說:『天命之謂性』,認爲人性來自於上天的賦予,而真誠乃是『天之道』。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理解『明』的過程,或者說,從這個角度來理解人性的發展、健全、完善過程,就叫做『自誠明,謂之性』。這個過程也就是『率性之謂道』;【中庸】又說:『修道之謂教』,按照『道』的原則修養叫做『教』,能夠堅持這樣做的人,就是『誠之者』,也就是努力實踐真誠的人。從這個角度來理解『明』的過程,就叫做『自明誠,謂之教』。自『誠』而明與自『明』而誠,不是兩個過程,而是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無論是天性使之真誠,還是後天人爲的教育使之真誠,只要做到了真誠,二者也就合一了。所以說『誠則明矣;明則誠矣。』這是對天人合一思想的又一種表達。
本章告訴我們,明道向善是不問先天、後天的。孟子說得好,『人皆可以爲堯舜。』我們每一個人,只要『擇善而固執之』,按照『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要求,發揚『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頑強進取精神,就一定可以達到『真誠』的境界,成爲一個有益於人民,有益於社會的人。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