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第十七講 文武之德,周公之禮

中庸賞析作者:賈陸英發布:賈陸英

2020-11-16 12:13

子曰,『無憂者,其惟文王文王:指周文王,姓姬名昌,在位五十年,使國力強盛,晚年自號文王乎!以王季王季:文王之父,名季烈,號稱西伯。文王之子周武王即位後,追尊季烈爲王季爲父,以武王武王:西周王朝的建立者。姓姬名發,繼承父親文王的遺志,滅掉殷商,建立周朝,建都於鎬爲子,父作之指父親王季爲文王開創了基業。作,開創,子述之指兒子武王繼承文王的遺志,完成統一大業。述,繼承
『武王纘纘:音zuǎn,繼承大王大王:即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大』字古讀『太』、王季、文王之緒緒:事業。這裡指前人未竟的功業。壹戎衣殲滅殷商。『壹』同『殪』音yì,殲滅。戎,大。衣,『殷』之誤讀,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顯名。尊爲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
『武王末末:老,指周武王的晚年受命,周公周公:姓姬名旦,武王的同母兄弟,輔佐武王之子成王,分封諸候,制禮作樂,實現西周初年天下大治成文武之德,追王追王:後代加封先祖以『王』的稱號叫追王。王,音wàng,動詞,意爲尊……爲王太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斯禮也,達達:到,至乎諸侯大夫,及及:推及士庶人。父爲大夫,子爲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爲士,子爲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喪一周年的守喪期。期,指一整年。喪,指喪禮,達乎大夫;三年之喪,達乎天子;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

孔子說:『無憂無慮的人,大概只有文王吧。他有賢明的王季做父親,有英勇的武王做兒子,父親王季爲他開創了事業,兒子武王繼承了他的遺願,完成他未竟的事業。
『武王繼承了曾祖太王、祖父王季、父親文王的事業,滅掉了大殷,奪得了天下。他身不失顯赫天下的美好聲名,尊貴爲天子,富有天下四海財富。後代在宗廟裡祭祀他,子子孫孫永不斷絕。
『周武王晚年受命於天平定天下,周公成就文王武王的德業,追尊太王、王季爲王,用天子的禮制來追祀祖先。這種制度一直實行到諸侯、大夫、士以及庶人之中:如果父親是大夫,兒子是士,就用大夫的禮節安葬,用士的禮節祭祀;如果父親是士,兒子是大夫,就用士的禮節安葬,用大夫之禮節祭祀;爲旁親服一年之喪,這種制度實行到大夫;爲父母服三年之喪,這種制度實行到天子;爲父母服喪沒有貴賤的區別,天子、庶人都是一樣的。』
【中庸】第十八章,依然是在闡述『大德必得其位』的觀點。上一章是以舜的德業爲例,本章則列舉了文王、武王和周公的事跡。全文分爲三個層次:
第一層,文王無憂。子曰,『無憂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爲父,以武王爲子,父作之,子述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無憂無慮的人,大概只有文王吧。他有賢明的王季做父親,有英勇的武王做兒子,父親王季爲他開創了事業,兒子武王繼承他的遺願,完成了他未竟的事業。』孔子在這裡講述的,是周由弱到強,最後統一全國的歷史。周部落源自華夏民族,其始祖姬棄就是被稱爲農神的『后稷』。在周的發展歷程中,古公亶父是一個奠基的人物,被稱爲周朝始祖。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長子泰伯、二子仲雍、三子季烈。依照禮制,長子泰伯擁有君位繼承權。但是,古公亶父知道三子季烈的兒子姬昌有聖德,就想傳位給季烈,再由季烈傳位給姬昌。泰伯知道後,爲了使父親的心願得以順利實現,便與二弟仲雍一起躲避隱居到吳地。古公亶父死後,泰伯有意不回來奔喪,把君位讓給了季烈。季烈傳位給姬昌,他就是周文王。文王在位五十年,以德治國,國力日漸強盛,竟有天下的三分之二。到文王的兒子武王當政時,推翻了暴君紂王的統治,滅了殷商,統一了天下。周代先王積德累仁,尤以文王更爲突出。故而孔子說:『無憂者,其惟文王乎!』
第二層,武王統一天下,不失美名。『武王纘音zuǎn大王、王季、文王之緒。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顯名。尊爲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這裡的『纘』字,讀三聲,是繼承的意思。『大王』的『大』字,在古代也讀『太』,『大王』也就是『太王』,指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緒』字,指事業,這裡指前人未竟的功業。『壹戎衣』的『壹』字,與『殪音yì』字同義,指殲滅。『戎』字,是『大』的意思。『衣』字,是『殷』字的誤讀。『壹戎衣』就是殲滅殷商。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武王繼承了曾祖太王、祖父王季、父親文王的事業,滅掉了大殷,奪得了天下。他身不失顯赫天下的美好名聲,尊貴爲天子,富有天下四海財富。後代在宗廟裡祭祀他,子子孫孫永不斷絕。』爲什麼孔子要特別指出武王『身不失天下之顯名』呢?這是針對『武王伐紂是以臣弒君』的觀點而說的。在這個問題上,孟子也說過:『得乎丘民而爲天子,得乎天子爲諸侯,得乎諸侯爲大夫。』『丘民』就是民眾,孟子認爲,只有得到民眾擁護的人才能做天子,得到天子喜歡的人只能做諸侯,得到諸侯喜歡的人只能做大夫。紂王是商朝的暴君,周武王滅了商朝,誅殺了紂王,這不能算是以臣弒君。因爲破壞仁愛的人叫做『賊』,破壞道義的人叫做『殘』,這樣的人就是『獨夫』。紂王不合乎『爲君之道』,是個『獨夫』,周武王討伐『獨夫』紂王,是『救民於水火之中』。孟子的這個解釋,是儒家關於『經』與『權』相互關係的一個例證。『經』指道德規範,是原則性;『權』指權衡變通,是執行道德中的靈活性。臣要忠於君,這是『經』,是原則性。但如果君是紂王那樣的暴君,則可以討伐他,推翻他,這是『權』,是靈活性。【周易】也有『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的觀點。這和後世的愚忠思想是不同的。
第三層,周公成就文武之德業。『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太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這裡的『末』字,是『老』的意思,指周武王的晚年。『周公』,姓姬名旦,是武王的同母兄弟,輔佐武王之子成王,分封諸候,制禮作樂,實現西周初年天下大治,是我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追王』的『王』字,讀四聲,是動詞。後代加封先祖以『王』的稱號叫追王,意爲尊……爲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周武王晚年受命於天平定天下,周公成就文王、武王的德業,追尊太王、王季爲王,用天子的禮制來追祀祖先。』周公的這一做法,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敬天法祖』的核心理念,也表達了晚輩對先祖的孝心。不僅如此,周公還把這一禮制推廣到各級官員和普通民眾中去。『斯禮也,達乎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爲大夫,子爲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爲士,子爲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喪,達乎大夫;三年之喪,達乎天子;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意思是說:『這種制度一直實行到諸侯、大夫、士以及庶人之中:如果父親是大夫,兒子是士,就用大夫的禮節安葬,用士的禮節祭祀;如果父親是士,兒子是大夫,就用士的禮節安葬,用大夫的禮節祭祀;爲旁親服一年之喪,這種制度從庶人通行到大夫爲止;爲父母服三年之喪,這種制度從庶人一直通行到天子;爲父母服喪沒有貴賤的區別,天子、庶人都是一樣的。』從分封諸侯,到制禮作樂,周公採取的這一系列政策措施,繼承了舜『以孝治天下』的傳統,對於促進社會的穩定和有序運轉,安定人心,發展經濟,繁榮文化,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總之,本章通篇都是講孝,講德,和上章中『大德必得其位』的論點息息相通。
人類的歷史,是社會的演變過程,是過去發生的事件。任何人,都處於時間鏈條的某個節點上,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肩負的使命和應當承擔的歷史責任,每一代人也都有自己的歷史際遇和機緣,只能在自己所處的時代條件下建功立業、創造歷史。追緬先祖,既是對歷史的尊重,對先輩事業的繼承,也是爲了更好地開闢未來。中華民族的這一優良傳統,永遠值得我們發揚光大。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