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第三講 中庸爲至德

中庸賞析作者:賈陸英發布:賈陸英

2020-11-16 11:51

子日,『中庸其其:副詞,用作加強揣測的語氣。恐怕、或許、大概之意至:最矣乎!民鮮鮮:少,不多能久矣!』

孔子說:『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人們缺少它已經很久了。』
在【中庸】第二章中,孔子用『君子而時中』指明了君子之所以能堅守中庸之道的原因。在接下來的第三章中,孔子把『中庸』定義爲最高的品德。他說:『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這裡的『其』字,是副詞,用來加強揣測的語氣,意思是恐怕、或許、大概。『至』字,與『最』字同意。『鮮』字,與『少』字同意。
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人們缺少它已經很久了。』
『中』這個詞,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已出現,【說文解字】把它解釋成『上下通』和『旌旗杆』兩個含義。『上下通』也就是天人相通,爲天人合一哲學提供了依據。『旌旗杆』也就是族群的旗幟,居中而示正,引申爲一切事物的度、中心、平衡點,爲中庸之道提供了依據。
孔子講的中庸之道,主要有三方面的含義。第一,從哲學的範疇來講,指的是事物的『度』。第二,從倫理的範疇來講,指的是人的品德。第三,從政治的範疇來講,指的是公平公正。
本章是從倫理的範疇來講的,孔子稱中庸爲至德,把恪守中庸視爲君子至善至美的品德,並感嘆世風日下,這種品德已經長久地缺失了,可見他對中庸的重視。
孔子的學生子夏,待人寬厚,常常達不到禮的要求。而子張則辦事勇武,不拘小節,常常超過禮的要求。子貢問孔子,他二人哪個更強一些。孔子說:『過猶不及』,超過和達不到的效果是一樣的。超過和達不到,二者貌似不同,其實質都違背了禮的標準,都不符合中庸的要求。中庸的要求是什麼呢?就是不偏不倚,恰到好處,既無過,又無不及。這樣的人,就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凡事要把握住『度』,否則,『過猶不及』,這是孔子中庸思想的一個重要觀點。把哲學上度的概念運用到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中,就是要遵循禮的規範,言語行動都能依禮而行,把握好分寸,做到恰如其分,反對極端的行爲。
正因爲中庸是最高的德行,最高的道德標準,所以,它是君子終身追求的道德理想和人生目標。要真正達到中庸的要求,並實行它,是很難的。然而,中庸也並非高不可攀。孔子爲人們指出了奉行中庸之道的現實路徑:一是要勤奮好學。這樣,才能通曉事物之理,把握事物之度,做到恰如其分。二是要執中守禮。『中』,作爲哲學概念,它是抽象的,難以把握的。『禮』,作爲社會規範,它是具體的,可以衡量的。子貢問:怎樣做才能把握住『中』呢?孔子說:『禮乎禮!夫禮所以制中也。』【禮記·仲尼燕居】意思是說,按照禮去做呀!這個禮就是用來掌握『中』,使人做到恰到好處的。孔子的話告訴我們,遵守禮制與奉行中庸之道具有內在的一致性,『禮』體現著『中』,按照『禮』的規範說話辦事,也就符合於『中』的要求了。
當今社會的『禮』,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我們奉行中庸之道,就要認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一個模範遵守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的好公民。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