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第十一講 平天下之絜矩之道

大學賞析作者:賈陸英發佈:賈陸英

2020-11-16 01:33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老老:尊敬老人。前一個『老』字作動詞,意為把老人當作老人看待而民興孝;上長長長長:尊重長輩。前一個『長』字作動詞,意為把長輩當作長輩看待而民興弟弟:通『悌』;上恤孤恤孤:體恤孤兒。恤,體恤。周濟。孤,孤兒而民不倍倍:通『背』,背棄。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絜矩之道:『絜矩』象徵道德規範,指一言一行要有示範作用。絜,音xié,量度。矩,畫直角或方形用的尺子,引申為法度,規則也。
所惡於上如果厭惡上司對你的某種行為。惡,厭惡,毋以使下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你的下屬;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

之所以說平定天下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是因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會孝順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長輩,老百姓就會尊重自己的兄長;在上位的人體恤救濟孤兒,老百姓也會同樣跟着去做。所以,品德高尚的人總是實行以身作則,推已及人的『絜矩之道』。
如果厭惡上司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你的下屬;如果厭惡下屬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你的上司;如果厭惡在你前面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後面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後面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右邊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左邊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左邊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右邊的人。這就叫做『絜矩之道』。
本章是【大學】的最後一章,對『八條目』中的『治國』進行釋義,具有總結全篇的性質。圍繞『平天下在治其國』這一主題,講了五個重點:一是絜矩之道;二是民心為重;三是德本財未;四是用人之道:五是生財之道。由於篇幅較大,內容較多,分為五小節敘述。今天講第一節,絜矩之道。
絜矩之道是儒家的重要倫理思想。絜,是量度,尺度。矩,是畫直角或方形用的尺子,引申為法度,規則。把『絜』與『矩』合在一起,『絜矩』這個新的概念中就天然地包含了尺度與法度的內涵。【大學】使用這一概念,重在強調為政者以身作則的示範作用。『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就是說,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會孝順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長輩,老百姓就會尊重自己的兄長;在上位的人體恤救濟孤兒,老百姓也會同樣跟着去做。作者據此得出結論: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就是因為『君子有絜矩之道』。這裏的『君子』,主要指國君。『絜矩』象徵道德規範,指國君的一言一行都要有示範作用。
絜矩之道雖然是【大學】提出的,它的思想卻源遠流長,孔子對此就有許多精闢的論述。在【論語·子路】中,孔子強調為政者以身作則的重要性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在【論語·顏淵】中,季康子問孔子怎樣治理政事,孔子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意思是說,政事的『政』字,和端正的『正』字是一個意思。你帶頭端正自己,品德高尚,公平正直,帶領大家走正道,誰敢不走正道呢?【論語·顏淵】還記載了孔子的另一句話:『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他把為政者的德行比喻為風,把老百姓的德行比喻為草,只要風吹在草上,草就必然隨風倒伏。從而形象而生動的地說明了為政者帶頭樹正氣,對於營造良好社會風氣的重要性。
怎樣實行絜矩之道呢?【大學】提出了以推己度人為標尺的人際關係處理法則,這就是:『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意思是說,如果厭惡上司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你的下屬;如果厭惡下屬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你的上司,……。以此類推,處理前、後、左、右的人際關係,也都要以推己度人為標尺,秉持內心公平中正,做事中庸合德的精神去對待。
絜矩之道與儒家提倡的『恕道』是一脈相承的。如果說,『恕道』所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重點強調的是將心比心的換位思考,那麼,『絜矩之道』重點強調的則是以身作則的示範作用。二者都體現了儒家推己及人的思想,都是儒家關於人際行為的重要規範。世道人心,上行下效,這是古今貫通的規律。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領袖的力量更是不可估量的。無論在古代還是當代,要實現治國平天下的理想,為政者就必須奉行『絜矩之道』。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