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第八講 正心修身

大學賞析作者:賈陸英發布:賈陸英

2020-11-16 01:29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在此指心有所忿懥忿懥:憤怒不平。忿,憤怒。懥,音zhì,發怒,則不得其正不得其正:不能平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好樂:音hàoyào,愛好,喜歡,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心不在這裡,指不專心。焉,於此,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之所以說修養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爲心有憤怒就不能夠端正;心有恐懼就不能夠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夠端正;心有憂慮就不能夠端正。
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樣:雖然在看,卻好像沒有看見;雖然在聽,卻好像沒有聽見;雖然在吃東西,卻一點也不知道是什麼滋味。所以說,要修養自身的品性必須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本章對『八條目』中的『正心』進行釋義,闡釋正心與修身的關係,認爲心之於身,應時刻發揮主宰的功能。主要講了兩層意思:
第一層,心若被情慾所左右,就不可能端正。心,從生理來說,它承擔著全身血液循環的任務,其一動一靜攸關人的生死。從心理來說,古人認爲它是思維的器官,如孟子所說:『心之官則思』【孟子·告子上】。本章所謂正心,是就其思維功能而言,認爲心是思想、行爲的總樞紐,人的一切思想、言論、行動,都經過心的思維而決定。朱熹說:『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孟子集注·盡心】既然心爲人之神明,又怎麼會不得其正呢?就是因爲受到情緒的影響。本章舉出了有所忿懥、有所恐懼、有所好樂、有所憂患四種情緒,認爲若被這些情緒所左右,心就不得其正。當然,喜、怒、憂、思、悲、恐、驚都是人之常情,但是,一旦我們不能自察、自控,任其左右自己的行動,便會使心失去端正。正心不是要完全摒棄人的情慾,更不是絕對禁慾,而是要對情與理進行調節,讓理智來克制、駕馭情慾,使心思不被情慾所左右,以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態,集中精神修養品性。
第二層,心若不在其所,則五官必失其效用。正心,就是要時刻檢點存養,使心居於主宰的地位。倘若心失其守,馳聘於外,則無法檢視其身,五官四肢亦不聽命。『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講的就是這種狀態。
總而言之,只有正心,才能修身;心若不正,身亦不可得而修。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