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19·22 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論語問答錄作者:賈陸英發布:賈陸英

2020-11-13 14:18

衛公孫朝衛公孫朝:衛國大夫。當時魯、鄭、楚三國都有公孫朝,所以指明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仲尼:『尼』是孔子的字,他去世後即以其字為諡號,孔子排行老二,故稱為仲尼。【論語】中只有本章及以下3章稱『仲尼』,可見是孔子去世之後的記載焉學焉學:焉,於何處。焉學就是於何處學得?』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衛國的大夫公孫朝問子貢說:『仲尼的學問是從哪裡學來的?』子貢說:『周文王、周武王之道,並沒有失傳,而是散落在人間。賢者認識其中的大道理,不賢者認識其中的小道理,在他們身上無不傳承着文武之道。我們老師於何處不學習?又為什麼要有固定的老師呢?』

子貢對『仲尼焉學』的回答有何深意?

子貢的回答包含三層意思:1『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文武之道就是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國家的道理,其基本精神是以德治為核心的禮樂文化及制度,在具體方法上有寬有嚴,有張有弛。所謂『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子貢強調的是,這些道理並非僅僅留存於古代典籍或器物之中若那樣便是『墜於地』了,而是被人們一代一代傳承下來了。2『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對於這些道理,賢能的人和不賢能的人各有所識,只是大小主次不同。賢者所識之大道理與不賢者所識之小道理,都是他們身上體現的文武之道,這一點卻是相同的。3『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這是點睛之筆,指出孔子的學問是虛心地、時時處處留心向眾人學習,而又能學思結合,益見其仁,益明其道的結果。『何常師之有』是子貢的反問,強調學習不一定非要有固定的老師,專門的傳授。【論語】中記載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入太廟,每事問』等等,都是孔子重視向大眾學習,向賢者學習的真實寫照,也體現了他學而不厭,不恥下問的精神。當然,孔子的好學,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在學習典籍中溫故而知新。

子貢的話啟示我們,文化傳承,並非只在典籍之中,同時也在民間,在賢者。我們既要注重文化典籍的重要作用,又要重視向賢者學習,向群眾學習,向實際生活學習。後人從本章中提煉出成語『學無常師』,意為求學沒有固定的老師,要向一切有學問、有長處的人學習。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