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17·6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論語問答錄作者:賈陸英發布:賈陸英

2020-11-13 12:33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子張向孔子請教怎樣培養仁德。孔子說:『能夠實行五種德行於天下,就是仁了。』子張問是哪五種德行,孔子說:『恭敬、寬厚、信實、勤敏、恩惠。對人恭敬,就不會遭人侮慢;待人寬厚,就可以得到眾人的擁護;待人信實,就可以得到信任;做事勤敏,就可以獲得成功;能給人以恩惠,就足以領導人、使用人。』

怎樣理解孔子對子張問仁的回答?

本章中孔子關於『仁』的回答,主要是教導子張怎樣培養仁德,實行仁道。他指出要從『恭、寬、信、敏、惠』五種美德做起,並詳細解說五種美德的效用,從簡約到詳盡,綱舉目張,條理分明。這五種美德都是實際生活中待人處事的道理,如能認真實行,就會獲得『不侮』、『得眾』、『人任焉』、『有功』、『足以使人』的效果,使自己成為既能修身立德,又能造福眾人的有用之才。

【論語】中孔子對仁的回答為什麼不一樣?

仁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很難從字義訓詁上去尋求解答。【論語】中孔子論仁的方法,不是從理論出發,也不曾給仁下一個確切的定義。只是說何者是仁,何者不是仁;仁者如何,不仁者如何。仁的思想是在他與弟子的問答中說出的,弟子的個性不同,問題不同,所需要的指導也不同,因此,孔子往往因人、因時、因地、因事之不同而異其說。愛人是仁;孝悌是仁;恭、寬、信、敏、惠是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也是仁……。總之,孔子所論的仁包含着許多德行,是一種愛人利人,與人相親的美德。從個人的修養,到待人處事之道,以至政治事功的表現,都是仁的作用,都屬仁的範疇。由此可見,仁,涵攝眾德,是圓滿人格的體現,也是道德實踐的極致。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