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16·2 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論語問答錄作者:賈陸英發佈:賈陸英

2020-11-13 11:58

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希:同『稀』,很少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陪臣:卿大夫的家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孔子說:『天下有道的時候,制禮作樂和出兵打仗都由天子決定;天下無道的時候,制禮作樂和出兵打仗就由諸侯決定。由諸侯決定,大概傳到十代很少有不失掉君位的;由大夫決定,傳到五代很少有不失掉的;由家臣來執掌國家的命脈,傳到三代很少有不失掉的。天下如果有道,政權不會在大夫手裏;天下如果有道,老百姓就不會議論紛紛了。』

本章所記,表達了孔子怎樣的歷史觀?

這一章,是孔子考察歷史,尤其是春秋以來的時事政治所得出的結論,集中表達了孔子的『大一統』思想。他認為,天下一統的集中體現,是國家大事由天子發號施令。【左傳】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左傳·成公十三年】所謂『祀』,是指依照禮樂制度祭祀天地和祖宗,它是國家對內的大事。所謂『戎』,是指出兵征伐、打仗,它是國家對外的大事。

孔子對堯舜禹以來直至春秋的歷史進行了深刻的觀察和總結,他認為,堯、舜、禹、湯以及西周是天下有道的時期,制禮作樂和出兵征伐這兩件大事都決定於天子。自齊桓公稱霸,標誌着東周王室進一步衰微,大權旁落,天下無道,禮樂和征伐都決定於諸侯。齊國和晉國是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大約經歷十代而失掉政權。魯國是禮樂征伐自大夫出,經歷五代而失掉政權。當時一些家臣專政的諸侯國,過不了三代就失掉政權。孔子分別用『十世希不失』、『五世希不失』、『三世希不失』來概括這一段歷史。『希不失』,就是其政權很少有不失掉的。

孔子的結論是:『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天下有道的時候,國家政權就不會掌握在大夫們手裏,老百姓也就不會對政治議論紛紛了。孔子所說的這個『道』,就是『天下一統』之道。孔子之後2500年的歷史演變,有力地證明了這個歷史的規律。史稱的『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康乾盛世』,都出現在『天下一統』的時代。唐朝的藩鎮割據,明朝的宦官當政,以及一些朝代反覆出現的外戚攬權,都造成了嚴重的禍亂,危害了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穩定。而天下大亂的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時期出現的那些小朝廷,都是短命的。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