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15·23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問答錄作者:賈陸英發布:賈陸英

2020-11-13 11:29

子貢問曰:『有一言一言:指一字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其:可能,大概。表示揣度的語氣詞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貢問道:『有一個字可以作為終身奉行的準則嗎?』孔子說:『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願意做的事,不要加在別人身上。』

怎樣理解孔子所說的『恕』字?

古語有云:『以心度物曰恕』,『以己量人謂之恕』。恕,就是將心比心,換位思考,推己及人。孔子把它概括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實踐仁愛之道的基本途徑和方法之一。恕,並不是無原則地妥協、退讓,而是強調將心比心,尊重他人,要把別人放在心上。孟子說:『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盡心上】一個人,如果真的能夠多為他人着想,真的能夠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那麼,他就接近於仁道了。

在1993年通過的【全球倫理宣言】中,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界定為『適用於人生各個範疇、家庭和社會,種族、國家和宗教』的『終極的、絕對的標準』。之後,這八個字作為一條標語,掛在了聯合國大廳里。

怎樣理解『恕道』與『忠道』的關係?

孔子在本章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恕;在【雍也篇】第29章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忠。兩者合而講之,就是忠恕之道。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論語·里仁】這個從始至終貫穿於孔學的『道』是什麼呢?曾參的理解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里仁】這雖然不能涵蓋孔子以『仁』為核心的全部思想,但卻抓住了『為仁之方』這個道德實踐的要害。

『忠』和『恕』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恕,強調的是尊重他人的精神;忠,強調的是真誠待人的精神。朱熹說:『分言忠恕,有忠而後能有恕;獨言恕,則忠在其中矣。』這就是說,一個人首先必須要有『忠』,盡己之心待人,真心真意待人,然後才能推己及人,這是『有忠而後能有恕』。而如果他真的能夠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能夠多為他人着想,就可以相信他已經能夠做到『忠』了。

有人認為,應以恕為主,而忠不宜提倡。他們的理由是,孔子回答子貢關於『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時,『幾乎毫不猶豫地剔除了忠』。其實,【論語】多處講忠,強調君子『主忠信』,要以忠信為主。只就本章沒有提忠,就說孔子剔除了忠,斷章取義,割裂忠恕,有悖於孔子思想。

【論語】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他人;【聖經】講『你們要別人怎樣對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對待他們』,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在自己。這一差異,恰恰反映出中西文化在核心價值觀上的不同。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