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13·29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論語問答錄作者:賈陸英發布:賈陸英

2020-11-13 02:12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即戎:參軍作戰。即,就,開始從事。戎,兵戎矣。』

孔子說:『善人在位,教導訓練百姓七年之久,也可以叫他們從軍作戰了。』

怎樣理解『善人教民七年』?

孔子為什麼把『善人教民七年』,作為百姓可以上戰場的前提條件呢?善人,指在位的有德者。教民七年,是強調要對百姓進行長期的教導訓練。古人講數字,常舉奇數,如一三五七九等等。宋儒二程解釋說,『七年雲者,聖人度其時可矣。』意思是說,孔子認為用七年時間對百姓進行教導訓練,才可以達到讓他們上戰場的條件。

【論語】記載:子之所慎:齊zhaī,戰,疾。孔子認為有三件事必須謹慎對待:一是齋戒,二是戰爭,三是疾病。孔子一方面強調要謹慎對待戰爭,另一方面,他深知在必要的情況下,軍事鬥爭手段是不可避免的。他之所以強調『善人教民』,就是主張要組建一支訓練有素的仁義之師,去進行正義的戰爭。朱熹在【四書集注】中說:『教民者,教之孝忠悌信之行,務農講武之法。』並借用孟子的話說:『民知親其上,死其長,故可以即戎。』

『民知親其上,死其長』一句,來源於【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與鄒穆公有一段對話,有助於我們理解『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的含義。鄒國與魯國的一場戰爭,暴露了鄒國在君民之間、官員與百姓之間離心離德的嚴重問題。百姓眼見得官員戰死,卻不肯去救援。鄒穆公就此詢問孟子,孟子說:這是百姓報復那些玩忽職守,欺上瞞下的官員,請不要責怪他們。『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只要君王施行仁政,各級官員體恤百姓,就能改變鄒國上下離心離德的狀況,百姓自然就會親近他們的上司,為他們的長官效死了。』

孔子強調『善人教民七年』的用意,就在於此。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