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12·7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論語問答錄作者:賈陸英發布:賈陸英

2020-11-13 01:41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子貢問怎樣治理政事。孔子說:『要使糧食充足,使軍備充足,使百姓信任政府。』子貢說:『如果迫不得已,必須去掉一條,在這三條中先去掉哪一條呢?』孔子說:『去掉軍備。』子貢問:『如果迫不得已,必須再去掉一條,在其餘的兩條中先去掉哪一條呢?』孔子說:『去掉糧食。自古以來人都免不了死亡,但是,如果民眾對政府失去信任,這個政府就立不起來。』

怎樣理解『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足食、足兵、民信,是孔子提出治理政事的三項要件。足食,就是讓百姓有飯吃,有衣穿,生活好,是關乎民生的大事;足兵,就是有強大的國防,是關乎社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的大事;民信,就是民眾對政府的信任,是關乎國家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的大事。有了這三項要件,才能把國家治理好。

足食、足兵與民信,是相輔相成的。足食、足兵,是民信的物質基礎。一個政府,如果民生問題解決不好,國防問題解決不好,就無從獲得民眾的信任;民信,則是凝聚人心,動員和組織民眾創造足食、足兵的物質條件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政府的信用破產了,也就失去了民心,失去了號召力,失去了創造足食、足兵條件的資本。

孔子把足食放在第一位,反映了他對民生的高度重視。子貢請教老師,如果有一個人,廣泛地給民眾以恩惠,又能幫助民眾過上好日子,這可以說是仁道了嗎?孔子說:『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論語·雍也】可見在孔子心中,能夠以天下為己任,愛民、惠民、富民的人,是具有比仁德更高的聖德的人。孔子認為,治理一個大國,要『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而】體現了他對民眾生活和疾苦的關注。有若回答魯哀公之問說:『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論語·顏淵】同樣體現了孔子愛民、惠民、富民的思想。

怎樣理解『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一個國家的治理,情況是極其複雜,千變萬化的。在足食、足兵、民信三個方面不能兼顧,必須去掉其中一項或兩項的時候,要先去兵、再去食。這是特殊情況下的特殊處置。這種處置說明,孔子把民眾的信任視為治國的基石,『民無信不立』,就是強調民眾如果對為政者失去信任,國家賴以立足的基石就垮了,這個國家也就立不起來。

足食、足兵、民信,指的是通常情況下的治理;必不得已而去兵、去食,指的是國家面臨重大變故時不得不採取的特殊處置。因子貢善於提問,一再追問,孔子推理至極,才有了『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之說。在通常情況下,孔子主張首先使民足食,以保障其民生;唯有在必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教民輕食重信。錢穆先生對此詮釋說:『民無食必死,然無信則群不立,渙散斗亂,終必相率淪亡,同歸於盡。故其群能保持有信,一時無食,仍可有食。』只有把通常情況下的治理和重大變故時的特殊處置聯繫起來看,才能全面把握孔子的思想。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