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11·25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論語問答錄作者:賈陸英發布:賈陸英

2020-11-13 01:37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爲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爲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爲小相焉。』

『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二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爲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爲之小,孰能爲之大?』

註:本章在【論語】中篇幅最長,爲敘述及閱讀的方便,依據文意分爲以下6個段落:

一、子路、曾皙曾皙:姓曾,名點,字皙,孔子早年的學生,曾參的父親、冉有、公西華侍坐侍坐:陪坐在孔子旁邊。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居:平日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曾皙、冉求、公西華陪坐在孔子身旁。孔子說:『我年齡比你們大一點,不要因爲我年長而不敢說話。平日裡你們常說:「別人不了解自己!」假如有人了解了你們,你們將怎麼辦?』

二、子路率爾率爾:輕率、急忙而對曰:『千乘之國千乘之國:擁有千輛兵車的大國,攝乎大國之間攝乎大國之間:夾在大國之間的意思。攝,夾處,迫於,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爲之,音bì必及:及至,等到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且知方也:而且知曉禮義。方,方向,這裡指禮義。』夫子哂音shěn審:微笑之。

子路趕忙答道:『假如一個有兵車一千輛的國家,夾處在大國之間,大國軍隊常來侵犯,加上國內又鬧饑荒,讓我去治理,三年以後,就可以使百姓勇武善戰,並且懂得禮義。』孔子微微一笑。

三、『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方六七十:縱橫各六七十里,指小國。方,古代計算面積的用語。如五六十:如,或者,如五六十,求也爲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如其禮樂:如,至於,以俟音sì似:等待君子。』

又問:『冉求,你怎麼樣?』冉求答道:『假如有個國土縱橫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國,讓我去治理,三年以後,就可以使百姓豐衣足食。至於禮樂教化,就要等待君子來施行了。』

四、『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宗廟之事:指祭祀,如會同會同:指諸侯會盟,端章甫端章甫:穿著禮服,戴著禮帽。端,一種禮服。章甫,一種禮冠,願爲小相焉小相:地位較低的贊禮之人。』

又問:『公西赤,你怎麼樣?』公西赤答道:『我不敢說已經能夠做到了,只是願意學習罷了。宗廟祭祀或者諸侯會盟,我願意穿著禮服,戴著禮帽,做一個贊禮的小相。』

五、『點,爾何如?』鼓瑟希鼓瑟希:指彈瑟聲漸漸稀疏,接近尾聲。希,同稀,鏗爾音kēng坑爾:狀聲詞,形容樂器或金石相擊發出的響亮聲音,舍瑟而作作:站起來。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音zhuàn賺:才具。此處指所具有的志願。』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音mù睦春:暮春,農曆三月。莫,同暮者,春服既成,冠者冠者:成年人。古人年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已成年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浴乎沂音yí依:到沂水邊洗浴一番。沂,水名,風乎舞雩風乎舞雩音yú魚:在舞雩之下吹風乘涼。舞雩,祭天求雨的地方。古時求雨,必使童男童女舞蹈,故稱舞雩。舞雩之處多種樹木,可以納涼,詠詠:歌詠而歸。』夫子喟然喟然:感嘆的樣子嘆曰:『吾與點也吾與點:我贊同曾點。與,贊同,讚許!』

又問:『曾點,你怎麼樣?』曾皙正在彈瑟,他逐漸放慢聲調,接著鏗的一聲,放下瑟站起來,回答道:『我的志願和他們三人不同。』孔子說:『那有什麼關係呢?也就是各人講自己的志向而已。』曾皙說:『暮春三月,已經穿上春裝的時節,約上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童子,先到沂水邊洗浴一番,再到舞雩台吹風乘涼,然後一路唱著歌走回來。』孔子長嘆一聲說:『我贊同曾點的想法呀!』

六、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爲國以禮,其言不讓讓:謙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唯求則非邦也與:冉求所說的就不是治理國家的事嗎?唯,語首助詞,無意義?』『安見安見:怎麼見得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爲之小,孰能爲之大?』

子路,冉求,公西華出去了,曾皙留在後面,問孔子道:『他們三人說的怎麼樣呢?』孔子說:『也就是各人講自己的志向而已。』曾皙說:『夫子爲什麼要笑仲由呢?』孔子說:『治國要講禮讓,他講話不謙虛,所以我笑他。』曾皙說:『那麼是不是冉求講的不是治理國家呢?』孔子說:『哪裡有縱橫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土地,還不是一個國家的呢?』曾皙又說:『那麼是不是公西赤講的不是治國呢?』孔子說:『宗廟祭祀和諸侯會盟,這不是諸侯的事又是什麼?像赤這樣的人如果只能做一個小相,那誰又能做大相呢?』

孔子與四弟子談志向,爲什麼唯獨表示了對曾皙的讚許?

【論語】以少見的篇幅記載了一個『吾與點也』的著名故事,體現了孔子運用問答方式,激活學生思維,在交流探討中加以引導的教學特點。子路所答,意在強國。冉求所答,意在富民。公西華所答,意在教化。這三條,雖然都是孔門學問之要義,然而都屬具體政事。爲什麼孔子對於子路、冉求、公西華所說未作評論,而唯獨只說『吾與點也』呢?這是因爲,孔子是把四位弟子的志向當作互爲補充、步步深入的整體來看的。治國之道,必先強國、富民,在此基礎上提高其文明程度。然而,最終的目標是要使民眾享有幸福快樂的生活。曾皙所答,不是具體政事而是爲政所追求的一種理想境界,展現了一幅大同世界中的美好和諧的生活景象。用清人張履祥在【備忘錄】中的話說,曾皙所說反映了堯舜三代治世『化行俗美,民生和樂』的景象,和孔子嚮往三代的志向相契合,這怎麼能不引起孔子的慨然興嘆呢?『吾與點也』,正是這場討論的點睛之筆,反映出孔子之志重在天下歸仁,百姓安寧幸福和諧的終極目標,而不在一時一事之成就。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