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9·29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論語問答錄作者:賈陸英發佈:賈陸英

2020-11-12 20:45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適道:志於道,追求道。適,往。立:堅持道而不變;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權:秤錘。這裏引申為權衡輕重,按照不同情況靈活處理。』

孔子說:『可以在一起學習的,未必能一起走向道;可以一起走向道的,未必能一起堅守道;可以一起堅守道的,未必能一起通權達變,靈活處事。』

為學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這是孔子著名的『為學四階段』論。孔子提出了人們在求學上進過程中的四個階段,也可以說是一層比一層高的四個階梯。第一個階段,『共學』。大家在一起共同學習,這是比較容易做到的。第二個階段,『適道』。在一起學習的人,未必能一起追求共同的理想,選擇共同的道路。在這個階段上能夠一起走向道,就不那麼容易了。第三個階段,『立』。在能夠一起走向道的人中,能夠經受住任何艱難困苦和挫折失敗的考驗,始終如一地堅定理想信念,堅持自己選擇的道路,這就叫做『立』,做到這一點就更不容易了。第四個階段,『權』。事物的發展是複雜的,一個人,一項事業,要成功地達到理想的彼岸,不但在通常情況下需要『立』的堅守,而且在特殊情況下需要『權』的靈活。而在可與立的人中,能夠在特殊情況下通權達變,靈活處事,既完成任務而又不失原則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全面理解和把握這四個階段,對我們求學上進和交友處事都頗有教益。孔子把『權』作為最高的要求,更值得注意。那麼,怎樣理解『立』與『權』的關係呢?『立』與『權』的關係,也就是『經』與『權』的關係。『立』或『經』是指原則性,『權』是指靈活性。孔子和儒家強調『經』與『權』、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統一。例如,周武王滅了商朝,誅殺了紂王。有人認為這是『以臣弒君』,是謀反。而孟子則認為,破壞仁愛的人叫做『賊』,破壞道義的人叫做『殘』,這樣的人就是『獨夫』。紂王不合乎『為君之道』,是個『獨夫』,周武王討伐『獨夫』紂王,是『救民於水火之中』。【周易】也把這一事件稱之為『革命』,指出:『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這是儒家關於『經』與『權』相互關係的一個典型例證。臣要忠於君,這是『經』,是道德規範,是原則性。但是,如果君是紂王那樣的暴君,則可以討伐他,推翻他,這是『權』,是權衡變通,是堅持原則性前提下的靈活性。這和後世的愚忠思想是不同的。

這裏還要特別指出,『立』或『經』是方向,是目標,是根本,一定要在『立』或『經』的前提下去講『權』,離開了『立』或『經』這個前提,所謂『權』就會成為意志薄弱者、投機取巧者、投敵叛變者的藉口。孔子說:『小人窮斯濫矣』【論語·衛靈公】,指的就是小人不講『立』或『經』,在窮困的境遇中便會胡作非為。

做好任何工作,都需要堅持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統一,這是一條歷史的經驗。毛澤東在領導中國革命的過程中,把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統一運用的出神入化,顯示了他高超的決策智慧和領導藝術。周恩來曾經評價說:在運用決策藝術上,毛澤東同志『是最能堅持原則又最能靈活運用的領袖』【周恩來選集·上卷】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