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9·28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論語問答錄作者:賈陸英發佈:賈陸英

2020-11-12 20:45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孔子說:『有智慧的人不會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慮,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孔子因何稱『智、仁、勇』三者為君子之道?

智、仁、勇,是孔子提倡的三項美德,他在【論語·憲問】中,把這三者稱作君子之道,【禮記·中庸】則把『智、仁、勇』這三種品德視為君子的『三達德』,也就是天下古今之君子所應具有的三種品德。智者勤學敏思,明道達義,學識淵博,明辨事理,故而無所迷惑;仁者品行高尚,樂天知命,胸懷坦蕩,內省不疚,故而無所憂慮;勇者意志堅定,堅強剛毅,志道直前,行事果敢,故而無所畏懼。

『智、仁、勇』是君子必須兼而有之的三個條件,是一個人內心中『知、情、意』這三種心理因素達到圓滿發達狀態的體現。其中,『仁』是道德核心,思想境界;『智』是學問和智慧,『勇』是膽量和行為。『仁』是體,『智』和『勇』是用。

關於『智』和『仁』的關係,孔子說:『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論語·衛靈公】這就是說,一個治理天下的人,如果只是學問和智慧達到了條件,而不能堅守仁德,即使得到天下,最終也必然會失去。看看如今那些鋃鐺入獄的腐敗分子,哪一個不是『知及之,仁不能守之』?他們德不配位,一朝權在手,便以權謀私,結果是利令智昏,聰明反被聰明誤,『雖得之,必失之』,最終淪為階下囚。

關於『勇』和『仁』的關係,孔子說:『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論語·憲問】這就是說,仁者一定勇敢,仁者之勇是大智大勇,是一種奉獻和犧牲精神。而缺乏仁的精神的『勇』,是匹夫之勇,會幹出許多傷害仁德的事,是不可取的。孔子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人,最寶貴的是生命。君子把堅守仁德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他們是那種不因貪生怕死而損害仁德,又勇於犧牲來成全仁德的人。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