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8·9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論語問答錄作者:賈陸英發布:賈陸英

2020-11-12 20:28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說:『老百姓的行為符合道的要求,就由他而行;不符合道的要求,就要告訴他,引導他。』

古今對本章的解讀分歧很大,為什麼要做如上解讀?

【論語】中孔門師徒的言語行事,是片斷的,零散的,有些甚至是不完整的。研究【論語】中的孔子形象,尤其不能犯『盲人摸象』的錯誤。毛澤東曾借用『盲人摸象』的故事,批評那些對事物一知半解,只見局部、不見全體,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片面地看問題的人。如果拿來【論語】中的隻言片語就去做評論、下判斷,很容易犯這樣的錯誤。只有把全篇融會貫通起來,才有可能做出客觀、全面、深入的分析。

最明顯的例證,就是古往今來人們對本章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意的爭論。這一爭論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句意不同,對孔子的為政思想評價不同。由於孔子這句話是在什麼場合講的,對誰講的,為什麼講這句話,原文沒有交待;更為奇妙的是,古文沒有標點,對這句話不同的句讀,可以引申出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解釋。

較為流行的觀點,是把它句讀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按照這樣的句讀,其大意就是:『老百姓只能使他們照我們的意見去做,不能使他們懂得為什麼要這樣做。』在『文化大革命』中,它自然就成為孔子的一大罪狀,罪名是鼓吹愚民政策。

自古以來,還有另一種句讀,即『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近代以來,有學者循此思路,進一步句讀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很顯然,究竟哪一種句讀法符合孔子的為政思想,既不能僅從句讀上來判斷,也不能僅憑這一句話來判斷,必須把【論語】全篇貫通起來。孔子提出了『為政以德』的思想,他一生的主要貢獻是:系統整理文化典籍,形成中華文化之根脈;突破『學在官府』的傳統,創辦私學,組織起一個具有較大規模和影響、平民占多數的儒家學派;創立以『仁』為體,以『禮』為用的學說思想,【論語】被奉為中國人必讀的聖賢書,對中華民族價值觀、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養成,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把培養『以天下為己任』的君子作為自己終身的事業,培養了眾多具有遠大志向和高尚人格的傑出人才,被後世譽為『至聖先師』。如此等等。正是由於孔子及其弟子們的持續努力,才把中華文化廣泛地傳播到廣大民眾中去。所有這些,應該說都是要『使民知之』,而不是『不可使知之』。由此我認為,貫通【論語】全篇,全面、客觀、公正地評價孔子的為政思想,按照『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句讀去理解,才符合孔子的本意,符合儒家德化政治、順民應天、有教無類、開啟民智的思想。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