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8·1 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論語問答錄作者:賈陸英發布:賈陸英

2020-11-12 20:25

子曰:『泰伯泰伯:周朝始祖古公亶音dǎn但父的長子,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民無得而稱焉:泰伯對讓君事跡從不傳揚,故『無跡可見』,百姓也就找不到什麼實跡來稱讚他。』

孔子說:『泰伯,可以說是道德最高尚的了。他三次讓了天下,百姓卻找不到什麼實跡來讚揚他。』

孔子為什麼極力推崇泰伯?

泰伯,是周朝始祖古公亶音dǎn父的兒子。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長子泰伯、二子仲雍、三子季歷。依照禮制,身為長子的泰伯擁有君位繼承權。但是,古公亶父知道三子季歷的兒子姬昌有聖德,就想傳位給季歷,再由季歷傳位給姬昌。泰伯知道後,為了使父親的心願得以順利實現,便與二弟仲雍一起躲避隱居到吳地。古公亶父死後,泰伯有意不回來奔喪,後來又依照吳地的習俗斷髮文身,表示終身不返,把君位讓給了季歷。季歷傳位給姬昌,他就是周文王。文王以德治國,國力日漸強盛,竟有天下的三分之二。到文王的兒子武王當政時,推翻了暴君紂王的統治,滅了殷商,統一了天下。

所謂『民無得而稱焉』,是指泰伯對讓出君位的事跡從不傳揚,故『無跡可見』,百姓也就找不到什麼實跡來稱讚他。

孔子為什麼極力推崇泰伯呢?泰伯三以天下讓,體現了中華民族禮讓為先的傳統美德。他隱居吳地,只求心安,不為人知,致使『民無得而稱焉』,這也是傳統美德。既讓且隱,所以孔子稱讚他有最高尚的品德。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