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7·33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爲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論語問答錄作者:賈陸英發布:賈陸英

2020-11-12 20:23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抑:轉折連詞,相當於『但是』、『可是』爲之爲之:指努力去學習聖人與仁者。『爲』,這裡是『學』的意思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云爾已矣:句末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而已』。『云爾』之後又加『已矣』,是爲了使語氣舒緩而有韻味。』公西華曰:『正唯唯:是弟子不能學也。』

孔子說:『如果說到聖與仁,那我怎麼敢當?但是,在學習聖與仁方面,我從不厭煩;在教誨他人向聖與仁學習時,從不疲倦,如此而已。』公西華說:『這正是我們所學不到的。』

孔子因何不以『聖與仁』自居?

聖,是古人對具有至高無上人格的人的稱謂;仁,是孔子從諸多道德範疇中概括出的最高道德境界。孔子生前,已有人稱他爲聖。如,【論語·子罕】記載,有位太宰問子貢說:『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又如,【孟子·公孫丑上】記載了子貢和孔子的一段對話:『子貢問於孔子曰:「夫子聖矣乎?」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子貢曰:「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聖矣。」』由此可見,孔子說『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是有來由的。

在上一章中,孔子還說過:『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這說明孔子不僅否認自己是生而知之,也不以聖人、仁者自居,他只說自己『爲之不厭,誨人不倦』。這兩句話與他曾經說過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是同一個意思,體現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奮進精神。『爲之不厭』,才能『日日新,又日新』,使自己的精神境界不斷充實和提升;『誨人不倦』,才能培育英才,承先啟後,使薪火代代相傳。孔子之所以能夠『爲之不厭,誨人不倦』,是因爲他從不以聖與仁自居,謙虛而不自滿。公西華所說『學不到的』,正是這種謙虛謹慎,真誠篤實,永不滿足,永不停息的好學精神和教育熱忱。

『爲之不厭,誨人不倦』,也是每一個好學上進的後來人的座右銘。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