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7·29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論語問答錄作者:賈陸英發佈:賈陸英

2020-11-12 20:21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說:『仁離我們很遠嗎?我想做到仁,仁就來了。』

怎樣理解『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認為,仁道出於人心,因此,只要求之於自己的內心就可以得到。『我欲仁,斯仁至矣』就是說,為仁全靠自己,無須外力;只要自己努力,就可以做到。孔子還說過:『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論語·裏仁】『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所有這些,都是強調人們進行道德修養的自覺能動性。一方面指出,道德修養必須依靠自覺,不能依靠外力;另一方面也指出,只要自覺努力,人人都可以成為道德高尚的仁人。正是從這一思想基礎出發,孔子提出了關於自省的修養方法。

既然仁離我們不遠,為什麼孔子不輕易以仁許人?

說仁離我們不遠,是強調為仁的自覺能動性,你首先必須有為仁的主觀願望,並且努力去做,才有可能成為仁人。這是前提條件。孔子不輕易以仁許人,是因為要把仁內化而成為自己的品德,並在世間推行仁道,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長期的、艱苦的修養,達到很高的境界。讀【論語】可知,孔子多次強調仁之易求,又多次指出仁之難達。毛澤東曾說:『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這裏的『不難』,是說『仁之易求』;這裏的『難』,是說『仁之難達』。這個易與不易、難與不難的辯證法,值得仔細體味和探究。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