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6·29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論語問答錄作者:賈陸英發佈:賈陸英

2020-11-12 20:08

子貢曰:『如有博施博施:廣施恩德於民而能濟眾濟眾:救濟眾人,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堯舜:傳說中上古時代兩位天子,是孔子推崇的聖人其猶病諸病諸:為此感到遺憾。病,有所不足。諸,『之乎』的合音。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譬:比喻,可謂仁之方也已。』

子貢說:『如果有人能對百姓廣施恩惠,又能幫助民眾過上好日子,怎麼樣?可以說是做到仁了嗎?』孔子說:『這哪裏僅僅是仁呢?這一定是聖了!就連堯、舜都還為難以完全做到而感到遺憾呀!仁是什麼呢?自己想要依正道在社會上立足,也要幫助別人依正道立身處世;自己想要通達正道,也要幫助別人通達正道。能夠就近以自己的心作比而推及別人,可以說就是為仁的方法了。』

怎樣理解孔子指明的『為仁之方』?

子貢所問,說明他對『仁』與『聖』有何區別還不清楚。孔子告訴子貢,『聖』是比『仁』更高遠的境界,對百姓廣施恩惠,又能幫助民眾過上好日子的,只有像堯舜那樣居於高位而又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做到。普通的君子則要更務實一些,能夠拿身邊的事打比方,換位思考,推己及人,將心比心,熱心助人,這就是實踐仁道切實可行的途徑和方法了。

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這個從始至終貫穿於孔子學說的『道』是什麼呢?學生曾參的理解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裏仁】。孔子學說的核心是仁愛之道,曾子的概括,雖然不是孔子學說的全部,但卻抓住了『為仁之方』這個道德實踐的要害。

本章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來說明仁的精神,在【衛靈公篇】第24章,孔子又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來說明仁的精神。這兩句話回答的是一個問題,就是君子如何踐行仁愛之道。曾參深諳老師的思想,把這兩句話聯繫起來,概括為孔子『一以貫之』的忠恕之道。

『忠』和『恕』,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

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它所強調的是為人謀事要真心真意,全心全意,是真誠待人的精神。孔子說:『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就是強調為仁的方法在於從自己做起,從眼下看得見的具體事例一步一步做起。

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它所強調的是推己及人,將心比心,是尊重他人的精神。『恕』,並不是無原則地妥協、退讓、寬容、原諒,而是要將心比心,自己不願意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只要把別人當人看,把別人放在心上,人人都可以做到。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孔子強調『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

總之,仁的最基本的內涵是愛人。愛人的起點就在於心裏有別人,能推己及人。孔子告訴子貢,普通的君子踐行仁道,不可好高騖遠,『能近取譬』,也就是能夠將心比心,推己及人,這就是『為仁之方』。

這裏還要順便說明,韓愈在【讀墨子】中,把『博施於民而能濟眾』加以提煉,他說:『孔子泛愛親仁,以博施濟眾為聖,不兼愛哉?』南懷瑾先生認為,孔子的泛愛眾,是仁愛而非兼愛。韓愈此論,是混淆了墨家『兼愛』與儒家『仁愛』的區別。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