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4·10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論語問答錄作者:賈陸英發佈:賈陸英

2020-11-12 18:30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適:專主,即『絕對如此』也,無莫莫:不可,即『絕對不可』也,義義:即宜,符合於道義的言行。孔子認為,凡符合於仁和禮的,便是義之與比比:依從。』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的事,沒有非這樣做不可的,也沒有一定不能這樣做的,唯有依從道義。』

怎樣理解『無適、無莫』?

孔子說君子無適、無莫,是強調君子不固執己見。【論語·子罕】說:孔子『毋必,毋固』,不絕對地肯定,也不拘泥固執。【論語·微子】引孔子的話說:『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我和他們指當時被遺落的幾位賢者不同,沒有什麼非這樣不可,也沒有什麼非不這樣不可。無適、無莫,就是無可、無不可的意思。孟子說,孔子通權達變,『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孟子·公孫丑上】,唯義是從,是『聖之時者』【孟子·萬章下】。這是對『無適、無莫』最好的詮釋。

怎樣理解『義之與比』?

義,即道義,或仁義之道,是孔子學說的最高行為規範,是對君子的基本要求。仁側重於內心,是君子的思想境界,是安身立命之所;義側重於外在,是君子的行為尺度,是做人做事的準則。仁義之道體現了內與外、知與行的統一。『義之與比』,就是以『義』作為衡量天下一切事物的標準。孔子說:『君子義以為質』【論語·衛靈公】,認為『義』是君子的本質所在。孔子還說:『君子義以為上』【論語·陽貨】、要『見得思義』【論語·季氏】、『見利思義』【論語·憲問】等,都是強調君子的一切行為,要以符合不符合道義為標準。

孔子不喜歡遇事固執拘泥的人,主張君子行事應該通權達變,但必須以符合『義』為準則。

本章還有另外一解。以適為親近、厚待;以莫為疏遠、冷淡;以義為適宜、妥當;以比為親近、相近、靠近。照此解,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君子對於天下的人和事,沒有固定的厚薄親疏,只是按照義去做。』此意強調有高尚人格的君子為人公正、友善,處世嚴肅靈活,不會厚此薄彼。成語『無適無莫』就出典於此,意思是。待人處事不分厚薄,沒有偏向。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