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論語問答錄作者:賈陸英發布:賈陸英

2020-11-12 18:26

子曰:『唯仁者,能好音hào號:作動詞,喜愛人,能惡音wù誤:作動詞,憎惡,討厭人。』

孔子說:『只有仁人,才既能愛人,也能恨人。』

爲什麼唯有仁者才既能愛人、又能恨人?

具有仁德的人之所以既能愛人、又能恨人,是因爲他沒有私心,公道正派。樊遲問仁,子曰愛人,是揭示『仁』這種品德的內涵,但仁者並非毫無原則地去愛一切人。人世間有善亦有惡,人們對待善與惡的態度,相應地也就有愛亦有恨。具有仁德的人,是非必分,善惡必辨。對於善,必愛之;對於惡,必恨之。子貢問孔子,如果全鄉村的人都說他好,或者都說他不好,這樣的人怎麼樣?孔子說:這兩種人都不怎麼樣。只有全鄉村的好人都喜歡他,全鄉村的壞人都厭惡他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孔子認爲,一個坦坦蕩蕩的真君子,就要正直,耿直,直道而行。他反對那種巧言令色的偽君子,反對那種曲意逢迎,四處討好,八面玲瓏的『鄉愿』。

做一個是非分明,敢愛敢恨的真君子,難在哪裡呢?本章所論,語句雖淺而含義極深。愛人、恨人,哪個不會?然則不仁之人,心中多存私慾,對人對事總是從利害出發,瞻前顧後,顧慮重重。因而,對於善,心雖愛之,未必敢真愛;對於惡,心雖恨之,未必敢真恨。這是人性中的一個弱點。我們反躬自問,若遇到棘手之事,或多或少都難免受困於這個弱點之中。正因爲如此,那些惡人混跡於人群中,振振有詞地行騙作惡,也會有人羨慕,有人趨之若鶩;而善人反而被冷落、被疏遠、被埋沒於茫茫人海之中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孔子提出『里仁爲美』,就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追求仁道,堅守仁道,奉行仁道。果能如此,則仁心得以弘揚,私慾得以摒棄,才能出以公心,是非分明,敢愛敢恨,並真正懂得應該愛什麼人,恨什麼人。這樣的真君子越多,混跡於人群中的惡人便會受到更多的揭露和申斥,從而失去市場,混不下去;社會正氣才會抬頭,善人才會受到重視,並有越來越多的人們效仿;那種是非混淆,好人不得好報,惡人不受譴責,好人吃虧,惡人當道的狀況,才會得到扭轉;一個風清氣正、人心向善的和諧社會,才會到來。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