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2·23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論語問答錄作者:賈陸英發布:賈陸英

2020-11-12 17:59

子張問:『十世世:古時稱三十年為一世可知也?』子曰:『殷因因:因襲、繼承於夏禮,所損益損益:減少和增加,變動的意思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子張問:『十世以後的事可以預先知道嗎?』孔子說:『殷朝繼承了夏朝的禮儀制度,所減少和所增加的是可以知道的;周朝繼承了殷朝的禮儀制度,所減少和所增加的也是可以知道的。將來如果有繼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之久,也是可以知道的。』

孔子對『十世可知也』的回答說明了什麼?

這一章,是孔子對人類社會發展中繼承與變革問題的論述,說明他對於歷史規律的洞察是深刻的。

孔子鑑往知來,緊緊抓住一個『禮』字,歷陳夏、殷、周三代之因革。『禮』,兼指政治制度、社會風俗以及人的內心情感,經過歷史的積澱,形成了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禮樂文化。『禮』對於鞏固國家政權、維護社會秩序、調節人與人之間關係具有重要作用,抓住『禮』來論述社會歷史的演變,就抓住了關鍵,抓住了根本。殷禮繼承於夏禮,周禮繼承於殷禮,是不變的方面;在繼承中有所損益,是變的方面。人類社會的發展,既有『因』,又有『革』;既有『損』,又有『益』。從夏、商、周三代變與不變的歷史就可以推知,哪些是隨時代發展而變的,哪些是貫穿古今而不變的。這種狀況雖歷經百世也是可以知道的。因而,即使百世以後的發展趨勢,也是可以預料的。

今天,我們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也需要認真研究歷史,研究文化的繼承與變革問題,搞清楚哪些是應當變革的,哪些是必須繼承的。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