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1·11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論語問答錄作者:賈陸英發佈:賈陸英

2020-11-12 15:20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觀其志,觀其行:其,指兒子,三年無改於父之道三年無改於父之道:道,指父親生前的所為,包括其思想和行事,可謂孝矣。』

孔子說:『父親在世時,看兒子是觀察他的志向;父親去世了,是觀察他的行為。在三年之內能不改變父親生前的所為,可以說是孝了。』

怎樣理解『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在古代宗族社會中,父親在世,兒子不能獨立處事,所以要觀其志;父親去世後,兒子獨立處事,所以要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是依據父母去世要守孝三年的古禮而提出的具體要求,強調兒子對父親的依從。

【論語】中關於孝的具體要求有許多處,有的具有穿越時空,適用於古今的價值;有的則只適用於當時的社會。如,學而篇第二章中『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本章『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等,就帶有明顯的時代局限性。宋儒對『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作注說:必能三年無改於父之道,乃見其孝,不然,則所行雖善,亦不得為孝矣。他們把這一條視為孝的根本,加以絕對化,是不對的。當今社會情況變了,對這一章的認識也要與時俱進。尤其是在生活節奏大大加快的當今社會,更不應該這樣要求,否則,不利於年輕人獨立性和創造性的發展。

總之,對於【論語】中關於孝的論述,要全面理解,融匯貫通,抓住孔子論孝的精華和要義參見【學而篇】第2章,古為今用。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