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1·7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論語問答錄作者:賈陸英發布:賈陸英

2020-11-12 15:18

子夏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晚年學生,孔門十哲之一,長於文學曰:『賢賢賢賢:第一個賢字作動詞用,尊重的意思;第二個賢字指品德優良的人易色易色:易指輕視,易色即不重容貌;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致其身:把生命奉獻給國君;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夏說:『一個人,對待妻子,能重品德而不重容貌;侍奉父母,能竭盡全力;服事國君,能豁出生命;與朋友相交,說話誠實可信。這樣的人,即使未嘗學習,我一定說他是已經學習過了。』

『賢賢易色』是何意?

古往今來,有人就此句解釋此句,有多種說法,如『看重賢德而輕視女色』、『要像好色一樣好德』、『看到有賢德的人肅然起敬改變態度』,等等。許多學者則從本章通篇著眼,認爲子夏的話,第一句指夫婦、第二句指父子、第三句指君臣、第四句指朋友。此四倫,乃是人生最基本的人事關係。『賢賢易色』放在第一句,是因爲古人把夫婦關係視爲『人倫之始』、『王化之基』。據此,楊伯峻先生把『賢賢易色』解釋爲『對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我認爲比較貼切。

怎樣理解『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人倫是儒家倫理學說的基本概念之一。本章所指夫婦、父子、君臣、朋友,是傳統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四種基本關係。孟子在【滕文公上】中,進一步把人倫關係規範爲『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後世稱爲『五倫』。儒家關於人與人之間五種基本關係的論述具有普遍意義,從古至今,每一個人作爲社會中的一員,都是處於這五種關係之中。如今雖然時代變了,但作爲人的這些基本關係大體上說沒有改變,只不過君臣之間的關係不存在了,而被上級與下級之間的關係替代了。儒家講人品,講德行,主要就是看你能不能遵循這『五倫』的規範。正因爲如此,子夏才肯定地說:能夠依照人倫處理好夫婦、父子、君臣、朋友關係的人,『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子夏的話,意在強調爲學的重點在於實踐人倫之道,成德是爲學的終極目的,充分體現了孔子教人重在德行的特點。儒家所謂之學問,從根本上說,是指人之所以爲人、人應該怎樣爲人的道理。

讀此章,還應把【論語】有關爲學的論述聯繫起來,融會貫通地加以理解。這樣才會看到,孔子教人,不但重德行,而且重學文。一個人,如果忽略對經典文獻的學習,也會陷入另一種片面性。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