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1·2 有子曰:『其爲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爲仁之本歟。』

論語問答錄作者:賈陸英發布:賈陸英

2020-11-12 15:14

有子有子:姓有,名若,孔子晚年的學生曰:『其爲人也孝弟弟:同『悌音tì替』,敬愛兄長之意,而好犯上者,鮮音xian險:少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與與:同『歟』,語氣詞,表示疑問!』

有子說:『一個人,做人能孝敬父母,善事兄長卻又喜歡犯上,這是很少見的。不喜歡犯上卻喜歡造反的,從來就沒有過。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根本樹立了,道也就由此而生了。孝悌,這是實行仁道的根本吧!』

孔子論孝的要義和精華有哪些?

本章論孝,包括兩層含義。

第一層,『其爲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怎樣理解這句話呢?『孝』和『弟』,是儒家的兩個基本道德規範。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悌。有子這句話,是從當時宗法制社會的實際狀況來詮釋孝悌的意義。在宗法制社會,天子、國君由嫡長子繼承,庶子分封爲諸侯、大夫。在這個以宗法血緣關係爲基礎的社會結構中,天子與諸侯、諸侯與大夫的關係,同時也是父子、兄弟關係。因此,遵從孝悌之道,就不會犯上作亂。但這只是孝悌之道在那個時代的內容和意義。秦以後,宗法封建制被中央集權的統一帝國取代了,孝悌在這方面的意義也就淡化了。特別是近、現代以來,共和製取代了君主制,以宗法血緣關係爲基礎的社會結構已經瓦解,孝悌與不犯上作亂的聯繫就完全失去了它的基礎。

然而,有子的這個特定時代、特定含義的解釋,卻成了近代以來『打倒孔家店』的一個靶子。有鑑於此,我們學習【論語】,一定要對其內容進行歷史的具體的分析,把那些只適用於當時特定歷史環境的內容如本章的第一層含義,與那些具有超越時空價值的內容如本章的第二層含義區別開來。那些只適用於特定歷史環境的內容,隨著歷史的發展,將會失去他的意義。而那些具有超越時空價值的內容,則是【論語】的精華所在,是永遠值得我們繼承和弘揚的。這一點,請務必加以注意。

第二層,『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與!』這一句,是孔門論孝的要義,強調君子行仁,首先要專心致力於對父母的孝,這是一切人倫的根本,只有把這個『本』立起來,人與人相處的『仁愛』之道才得以通行。

孔子學說被稱爲『人學』,他講得主要是『人道』,其核心思想是『仁』,出發點和根本是『孝』。有子關於『孝悌爲仁之本』的論述,是從人性的角度來揭示孝與仁的關係,具有超越時空的普遍意義。中國人一向主張『百善孝爲先』。孔子說:『仁者,人也,親親爲大。』【禮記·中庸】他認爲,『仁』這種品德是人本身所具有的,人類的仁愛精神始於父母和子女之間的真實情感,這是人與人關係中最切近、最根本的感情。孔子又說:『人之行,莫大於孝』『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經】他把孝看作是人的最根本的品德,也是對人進行道德教化的前提和基礎。孔門之教,就是教化、引導人們把善事父母的純真愛心加以擴充和提升,推而及於兄弟、夫婦、朋友、君臣各種人際關係,進而循序達到『泛愛眾』『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更高境界。【論語】視孝爲『仁之本』,【孝經】視孝爲『至德要道』,其原因就在於此。

綜合【論語】【孝經】關於孝的論述,其要點包括:

一是『能養』。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論語·爲政】能養,就是有能力贍養父母。【孝經】對此作了進一步闡述,強調子女盡孝一定要『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要善於利用天時,精於分辨地利,以耕耘收穫。要謹慎行事,保重自己的身體,愛惜自己的名譽,不給父母造成傷害。要勤儉持家,節省支出費用,以便贍養父母。這是子女盡孝應承擔的最基本的義務。

二是要『敬』。孔子進一步指出:『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爲政】就是說,如果只把贍養父母當作孝,那是很不夠的,是一種世俗偏見。就是犬馬也一樣有人養著,如果沒有對父母的尊敬之心,又與養犬馬有什麼區別呢?孔子強調的是對父母盡孝要有發自內心的真實情感,要有尊敬之心。這是在精神層面對父母盡孝的基本要求。『敬』,是發自內心的對於父母真誠無私的愛,『孝敬』,是傳統孝道的核心要義。

三是要和顏悅色。子夏問孝,孔子說:『色難。』【論語·爲政】就是說對父母盡孝難在子女的態度上。如果總是給父母臉色看,即使讓他們吃的再好,穿的再暖,他們心裡也不會痛快,這就不能說是孝。

四是要時刻掛念。孔子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里仁】做子女的,要把父母的生日和年齡時刻記在心裡,一方面爲他們的長壽而喜悅,另一方面,又因他們日漸衰老而擔憂。又說:『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論語·里仁】古代社會交通不便,通訊不暢,因而孔子告誡做兒女的,父母在世時,儘可能不要遠遊。如果非得出遠門,必定要安排好父母的生活,告訴父母自己在外面的方位等情況,以免父母擔心。

五是要『幾諫』。孔子說『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論語·里仁】『幾』是輕微、委婉的意思。子女侍奉父母,假如父母有過錯,應當委婉地進行勸告,如果父母不聽從,也要照常地恭敬,不能違逆,再看時機進行勸解,這樣做雖然操勞而憂心,但也不能對父母產生怨恨之心。

六是要無違於禮。魯國大夫孟懿子問孝,孔子回答了兩個字:『無違。』學生樊遲問這是什麼意思,孔子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爲政】【孝經】也指出:『生事愛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他所強調的是,要以禮事親,不可違背於禮。父母在世,要本著愛敬的精神侍奉他們,如有不合乎禮的言行,子女要以合乎禮的方法耐心規勸,這是對父母真正的愛護、尊敬;父母去世以後,要懷著悲哀之情料理好喪事,按照禮制去安葬他們、祭祀他們,這才算子女盡孝有始有終。

七是要『尊親。』【祭義】說,『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這就是說,一個人能以自己的所作所爲而使父母受到尊敬,這是最大的孝,是『達孝』。其次是不能因爲自己的行爲而使父母受到侮辱。再次才是能養活父母。可見,儒家所提倡的孝,最重要的是要建功立業,光宗耀祖。

俗話說,『孝順』,『孝順』,『順』就是孝。這種把『孝』理解爲一切順從、聽命於父母的觀點,流傳甚廣,影響頗大。其實,孔子是不贊成子女一切順從於父母的。【孝經】記載,曾子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孔子說:『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爲孝乎!』他所主張的父子關係,是父慈子孝;他所主張的兄弟關係,是兄友弟恭。雙方之間是相互的、對等的,而不是一方絕對地服從另一方。

『孝順』一詞,出自【國語·楚語上】,原指愛敬天下之人﹑順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後世則曲解其意,專指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的意志。我們應正本清源,搞清楚孝順之『順』的原意,並非一切順從父母。若就家庭而言,不妨理解爲父子和順、家庭倫理關係順暢,更爲貼切。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