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1·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問答錄作者:賈陸英發佈:賈陸英

2020-11-12 15:10

子曰:『學而時習習:溫習、實習、演習之,不亦說音yuè樂:同『悅』,愉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音yùn運:怨恨,不亦君子乎?』

孔子說:『學習了而又能按時溫習它,不是很愉悅嗎?有志同道合的友人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是君子應有的風度嗎?』

【論語】開篇第一章,為什麼要從學習談起?

【論語】的編纂者把論學列為第一章,突出了孔子重學,把學習當作人生不懈追求和最大快樂的精神。孔門之學,第一位的是要學習如何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然後是要學習各種知識和技能。孔子培養學生的目標,是德才兼備、文質彬彬的君子,學習重在躬行,重在實踐。因此,『學而時習之』的『習』字,不應只理解為『溫習』、『複習』,還應包括對禮樂、對六藝等的『實習』、『演習』。

孔子在當時,理解他的人可能很少,他會不會覺得孤獨?又是怎樣處理的?

本章的三句話,表達了孔子論學的三個重點: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講學習之後,要按時溫習、實習,才能融會貫通,加深理解,或有新的收穫,從而獲得無窮的樂趣;第二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講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訪,相互切磋學問,共同砥礪品行,這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講如果有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這才是君子的風度。孔子也有過『孤獨』之感,有過不被人知的感慨。一個人,總希望被他人了解,為社會所用,這是人之常情。對於有學問、有成就的人來說,更是如此。但不為人知、甚至被誤解的事經常發生。許多人會因此而懊惱,怨天尤人。孔子提出『人不知而不慍』,既是君子應有的風度,也是君子為學為人的基本態度。

孔子為什麼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慍』?

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在這裏,他提出了一個學習目的、學習態度和學術作風的大問題。做學問是為自己,還是為別人?孔子贊同『為己』之學。所謂『為己』之學,就是為了修養自己的學問道德,提高自己的素質而學。所謂『為人』之學,就是為了給別人看而去裝飾自己。做人做學問既然是為了自己,而不是為求人知,那麼,人不知自然也就不會怨天尤人。

當別人不了解自己時,君子應抱什麼態度?

孔子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衛靈公】『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論語·裏仁】『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論語·憲問】這就是說,君子立身處世的根本態度是,凡事立足於對自己的要求和自身的學問、修養,遇到不被人知的情況,總是從自己方面找原因;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沒有真才實學;不怕沒有職位,只愁自己沒有能夠任職的本領。俗話說:『是金子,總是要發光的』,多充實提高自己,有了真才實學,把自己煉成真金,就不怕不被人所知。

孔子自己就是『人不知而不慍』的榜樣。他周遊列國,四處奔波去宣傳自己的主張,雖然常遭冷遇,不為當權者所知所用,但是從來沒有因此而改變自己的主張,而是抱定理想信念,『知其不可而為之』。孔子也曾經感嘆地說:『沒有人了解我呀!』子貢問:『為什麼沒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說:『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論語·憲問】我不埋怨上天,也不責怪他人;我只是從人事的禮樂上去學習,日求上進而通達天命。了解我的,恐怕只有上天了吧!孔子深知人生的際遇有窮有通,有幸有不幸,因此,道之不行於世而不埋怨上天,不被人了解也不責怪他人,只要自己不間斷地努力,就可以立足於下學而通人事,循序漸進而上達於天命。孔子反求諸己的修養境界和循序漸進的學問功夫,值得後人學習。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