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二、政府組織之無限止的擴大

國史大綱作者:錢穆發布:一葉知秋

2020-10-12 14:40

二、政府組織之無限止的擴大

政權無限制解放,同時政府組織亦無限制擴大。時則有三省、九寺、一台〔御史〕、五監〔國子、少府、軍器、將作、都水。〕唐代的政府組織,其第一可見的缺點,即為重規疊矩,有許多駢拇無用的機關。

范祖禹謂:『既有太尉、司徒、司空,而又有尚書省,是政出於二。既有尚書省,又有九寺,是政出於三。本朝裕陵神宗。好觀六禮,元豐官制盡用之。中書造命,門下審覆,尚書奉行,機事往往留滯,上意亦頗以為悔。』

六部與九寺,職權即多重疊。

太常、宗正、鴻臚可入禮部,光祿、衛尉、太僕可入兵部,大理即廷尉。入刑部,司農入戶部,少府入工部。大體均可消並。

北周書:『太祖以漢、魏官繁,思革前弊。大統中,命蘇綽、盧辯依周制改創其事。』通典謂:『後周依周禮置六官,而年代短促,人情相習已久,不能革其視聽,故隋氏復廢六官,多依北齊之制。官職重設,庶務煩滯。加六尚書似周官之六卿,又更別立寺監,則戶部與太府分地官司徒職事,禮部與太常分春官宗伯職事,刑部與大理分秋官司寇職事,工部與將作分冬官司空職事。

自余百司之任,多類於斯,欲求理要,實在簡省。』今按:九寺乃古代封建政治之遺骸,為王室之仆傭。南北朝中央勢微,王室衰替,則九寺職權日失其緒。西魏王室最為單孤,故北周君臣獨有意於模古更新。惜乎隋代不能完此美意,隋文存心蔑其前代,改襲北齊,而六尚之制,實則仍蹈北周六卿之體貌,則無怪與九寺為復沓,有如杜氏之譏矣。

唐興諸儒,亦未能窮究治要,遂使九寺駢拇,依然存在。玄宗時制唐六典,雖亦意准周禮,不知九寺固非周禮所有,仍不能蕩滌更新,是則北周君臣一番創作之精神,實未為隋、唐所接納也。故隋、唐而後,中國史上雖不復有古昔封建時代之貴族,而仍存古昔封建遺蛻之王室。其詳見論漢制。下益卑,上益崇,君尊臣屈,一成不革,又豈獨官職之重疊而已!是亦讀史者所宜大與惋惜之事也。

新機關產生,舊機關不取消,造成冗官坐食,不僅有損國帑,同時還妨礙整個政治效能之推進。

唐官有流內、官置九品,品各有正、從,四品以下又分上、下,共三十階,謂之『流內』。視流內、流外九品以外別置九級,自勛品以至九品,無正、從。謂之『流外』。『視流內』亦自勛品至九品。之別。

又有職事官與散官、散官不帶職事,給律祿,與朝會,班列依本品之次。皆崇官盛德,罷劇就閒者居之。如開府儀同三司、光祿大夫、膘騎三司,是也。

勛官出於周、齊交戰之際,本以酬戰士。其後漸及朝流。如上柱國、柱國、上護軍、護軍、輕車都尉、騎都尉等。之別。

又有正官、階高官卑稱『行』,階卑官高稱『守』。官、階同,無『行』、『守』字。試官、未為正命,始於武后時,藉以收買人心。當時諺曰:『補闕連車載,拾遣平斗量,把推侍御史、腕脫校書郎』,其濫可想。

員外郎俸祿減正官之半,亦始武后時。李嶠為尚書,員外郎至二不余員。盧懷慎神龍中疏:『京諸司員外官數十倍,近古未有。』又有『同正員』,祿俸賜與正官同,惟無職田。之別。中宗時,韋後、太平公主用事,於側門降墨敕斜封授官、號『斜封官』,亦數千員。李朝隱為吏部員外郎,執罷千四百員,怨誹譁然。

貴族門第特權階級逐步取消,政權官爵逐步公開解放,引起了官僚膨脹的臃腫病。

太宗省內、外官,定製七百三十員。此據百官志。新書曹確傳則云:『太宗着令,文武官六百四十三。而杜佑通典計唐文武官及諸色胥吏總三十六萬八千六百六十八人。元和六年宰臣李吉甫奏:『自漢及隋,十有三代,攝其官員,皆少於國家所置。

歷代官數

漢   130,285員。哀帝時數,兼諸府州郡胥吏在內。

後漢  7,567員。

晉   6,836員。

宋   6,172員。

齊   2,063員。

後魏  7,764員。

北齊  2,322。

後周  3,989員。

隨   12,576員。內官2,581,外郡縣官9,995員。

唐   18,805。內官2,620,外郡縣官16,185。

與官員日增相因並起的現象,便是官俸日高。

唐初依品制俸,官一品月俸錢三十緡,職田祿米不過千斛。開元時一品月俸至二十六千。天寶數倍於開元,大曆又數倍於天寶,而建中又倍於大曆。大曆中,權臣月俸至九千緡。元載為相,以仕進者多樂京師,惡其逼己。厚增外官外官俸,刺史月給或至千緡。至常袞相,乃加京官俸,歲約十五萬六千緡,又加諸道觀察使、都團練使、副使一下料錢,使上下有敘。李泌為相,又增百官及畿內官月俸。復置手力資課歲給錢。左右衛上將軍以下,有六項雜給:一糧米,二鹽,三私馬,四手力,五隨身,六春冬服。射生、神策大將軍增以鞋。州、縣官有手力雜給錢。至會昌,三師至二百萬,三公百六十萬,侍中百五十萬,中書令、兩省侍郎、兩僕射百四十萬,尚書、御史大夫百萬,節度使三十萬,上州刺史至八萬。建中時,沈既濟言:『天下財賦耗數之大者惟二:最多者兵資,次多者官俸。其餘雜費,十不當二事之一。

這一個趨勢,愈走愈失其本意,遂致做官只是發財分贓,而不是辦事服務。

一方面又因用人進退之權,完全集中於中央,欲求精密而反不精密。

漢有辟除,故選部不勞。自隋一命之官皆授之朝廷,州郡之官悉歸於吏部,唐承而不革。唐代仕宦多由科目,而辟署亦時有之。有既為王官而被辟者,如張建封辟許孟容、李徳裕辟鄭畋、白敏中辟王鐸是也。有登第未釋褐入仕而被辟者,如董晉辟韓愈是也。有強起隱逸,如烏重允之於石洪、溫造,張搏於陸龜蒙是也。有特招智略之士,如裴度於柏耆、杜慆於辛讜是也。所謂隱逸智略之士,亦多起於白衣。故劉攽言:『唐有天下,諸侯自辟幕府,惟其才能,不問所從來。而朝廷常收其俊偉,以補王官之卻。宋時雖有辟法,然白衣不可辟,有出身未歷任者不可辟;對辟者復拘以資格,塒限舉主,去古法愈遠。而倜儻俊馳之士,少得自遠矣。其法始於孟冬,終於季春,天下之士奔走往來,秋往而春歸。歸裝未卸,選期又至。是以遠者、貧者、老者多不能至。至者千百,而授者不能什一。有出身二十年不得祿者。群天下之士,決於一、二有司之目,察其貌言,考其書判,任公力所不逮,容私何所不至。請託縱橫。奸偽百出。然唐之考課,尚為後世稱美。其法有四善、以著其德行。二十七最,以著其術數。相為乘除而分九等。上者加階,次進祿,下奪祿,又下解任。置知考使,常以宰相董其任。每能以物望取人而不疑於有司,故唐賢每言選舉之弊,而於考課無異議。盧承慶考內外官,一官督運漕,風失米,盧考之曰:『監不運損糧,考中下』其人容止自若,無一言而退。盧重其雅量,改注曰:『非力所及,考中中。』既無喜容,亦無愧詞。又改注曰,『寵屏不驚,考中上。』此尤唐代考課中之嘉話也。

而授官任賢之事,漸變為挨資得官

劉秩云:『古者封建諸侯,自卿以降,各自舉任。漢室佐史,皆牧守選辟。近則一命拜免,必歸吏部,按名授職,猶不能遣,何暇採訪賢良,搜核行能?』

中央政府規模擴大,政權集中,官僚充塞,階資增多;地方官權位日落,希求上進的自然群趨中央,遂連帶引起重內輕外之習。

此弊貞觀時即甚顯。若推溯言之,則遠始晉代。晉李重雜奏議〔群書治要、藝文類聚引〕:『秦、漢倚丞相,任九卿,雖置五曹尚書令、僕射之職,始於掌封奏以宣內外,事任尚輕。而郡守牧民之官重。故漢宣稱「所與為治,惟良二千石」。其有殊效,璽書勉勵,或賜爵進秩,禮遇豐厚。及至東京,尚書位漸優顯,然令、仆出為郡守,鍾離意、黃香、胡廣是也。郡守入為三公,盧延、第五倫、桓虞、鮑昱是也。近自魏朝名守,杜畿、滿寵、田豫、胡質等,居郡或十餘年,或二十年,或秩中二千石,假節猶不去郡。此亦古入「苟善其事,沒世不徙官」之義。內官之貴,於今最隆。太始以前,多以散官補群郎,亦徑補黃門中書郎,今皆數等而後至。百事等級遂多,遷補轉徙如流,能否無以着,黜陟不得彰。為萬治之大弊。夫階級繁多而冀官久,官不久而冀治功成,不可得也。馬周上疏:『古者郡守、縣令,皆選賢德,或由二千石高第入為宰相,今獨重內官,刺史多武夫勛人,或京官不稱職始補外。』張九齡玄宗時疏云:『京輔近處州刺史,猶擇人,縣令或備員。其餘江、淮、隴、蜀、三河等處。但於京官中為閒散者,或身有累,在職無聲,用於牧守,以為斥逐。』武夫流外,積資得官,書為刺史。縣令以下固不勝言。

中央政府固易趨腐化,而地方政權更難整頓。唐代的地方吏治,因此不易與西漢相比。

西漢選用分於地方;唐則專於吏部,因此選擇不精,並不負責。西漢官少,階位疏闊,故能久於任職而專責成;唐則官多階位密,故速於遷調,而又多掣肘。盧懷慎中宗時疏:『比來州牧上左,及兩畿縣令,罕終四考。在任多者一、二年,少者三、五月,據即遷除。』其弊至此。又桉:梁朱異立法,分諸州為五品,以大小為牧守高下之差,而定升降之等。凡異國降人邊陲之地悉為下州,論者謂:『以安富遂巧宦之欲?而使頑懦者困邊民、開邊釁。後世南荒、北鄙寇亂不息,莫不自守令召之。』唐制州、縣有畿、赤、望、緊、上、中、下、雄之別;明則有邊、腹、沖、疲繁簡調除之法。然邊重於腹,瘠重於饒;而任官者腹、饒為上,邊、瘠為下,何以勸能吏而賤貪風?此等皆多為階級,又重官位而不重官職之病也。漢縣令有遷郡守者〔王遵、魏相〕,有遷刺史者〔朱博〕,有遷諫大夫者〔劉輔〕,有遷京輔都尉者〔趙廣漢〕,有遷御史中丞者〔薛宣〕,亦有吏民所愛,增秩復留者〔焦延壽〕。地方下級官吏之地位,乃為後世不可想望。

在這一種繁委業勝的政治情況之下,很容易叫人放棄了宏綱闊節,而注意到簿書案牘上去。

牛弘問劉炫:『令史百倍於前,判官減則不濟,何也?』炫曰:『古人委任責成,歲終考其殿最,案不重校,文不繁悉,府史之任,掌要目而已。今之文簿,恆慮覆治。鍛煉若其不密,萬里追證百年舊案。故諺云:「老吏抱案死。」事繁政弊,職此之由。』則此種景象,自隋巳有之也。張九齡云:『始造簿書,備人遺忘,今反求精案牘,不急人才,何異遺劍中流,而刻舟以求?』

一面在分別流品,看不起吏胥;諸司令史皆『流外』。一面卻把實際的政務,都推放在吏胥手裡,薄書案牘,皆其所掌。這一個情形,自唐以下遂莫能革。

政府的擴大現象中,更可詫駭的,是王室生活之奢靡。太常所屬樂人有數萬員。

唐書禮樂志:『唐之盛時,凡樂人、音聲人、太常雜戶子弟隸太常及鼓吹署,皆番上,總號「音聲人」,至數萬人。』按:李嶠疏:『太常樂戶已多,復求訪散樂,獨特鞀〔音逃〕鼓者已二萬餘員。』此在中宗時。至宣宗大中初,尚有太常樂工五千餘人,俗樂一千五百餘人。

供膳至二千四百人。漢太官司令宰士二百人。

齒簿用二萬二千二二百二十一人。詳唐書禮樂志。

宦官、宮女之盛,遂為唐政腐敗一要端。詳另述。

種種病痛,自貞觀以後,經過高宗之懈弛,武后之放恣,歷中宗韋後之亂,到玄宗時陸續呈露。然苟有大有為的政府,盡可革新,並非死症。不幸玄宗在盛大光昌的氣運之下,始則肆意開邊,繼則溺於晏安,上述各病痛,反而加甚益厲,遂致終於激起安、史的大變。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