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二、中原華夏文化之發祥

國史大綱作者:錢穆發布:一葉知秋

2020-10-12 03:19

二、中原華夏文化之發祥

現在講比較可靠的古史,姑從虞、夏起。尚書始於堯、舜,論語亦僅道古亦僅及堯、舜,史記乃上溯黃帝。此從孔子與六經,實不失為謹嚴之態度。

唐、虞時代的情形,決不能如尚書、堯典所記之美盛。

堯典虞廷九宮,上有百揆,即宰相。禹為司空,主治水而司內政。棄后稷,司農政。契司徒,司教化。皋陶為士,主司法與軍事。垂共工,司工務。益掌虞,司山澤。伯夷為秩宗,司郊廟祭祀。夔典樂,司詩歌音樂助祭。龍納言,司出納詔命,如周之內史、漢之尚書。較之秦、漢九卿,意義深長遠矣。此正見為儒者之託古改制。否則唐、虞時中國政制已如此完美,何以二千年後至秦、漢之際,轉倒退乃爾。

大抵堯、舜、禹之禪讓,只是古代一種君位推選制,經後人之傳述而理想化。

唐、虞當為今山西南部之兩部落。

陶唐氏殆為今山西南部堯都平陽。一精於燒窯的氏族,『陶』、『唐』、『堯』皆指燒窯事業言。有虞氏則為一山澤漁獵的氏族,『虞人』掌山澤獵事。而與陶唐氏居地略相近。舜都蒲阪,相近有虞鄉縣。

而夏人則起於今河南省中部,正是所謂中原華夏之地。

鯀與禹則又別為一族,其居地殆起於河南嵩山山脈中。曰『有崇伯鯀』崇即嵩也。山海經『南望禪渚,禹父之所化』,禪渚在河南陸渾。禹都陽城,世本。陽城在嵩山下。又有言禹都陽翟者。陽城河南登封;陽翟,今禹縣,出入數百裡間。游牧之民習於移徒,古人都邑,同時有兩三處不足異。華夏連稱者,嵩山山脈亦得華名。

國語『前華後河,左洛右濟』,華在洛東,即今嵩山。又史記魏有華陽,司馬彪曰:『華陽,亭名,在密縣。』周禮職方豫州『其山鎮華』。皆其證。

即舜之故事,亦先起於與夏氏族相近之地。世本『舜居媯汭』,在漢中西城縣。舜二女為湘神,湘即襄水,乃今漢水也。四岳、三塗齊稱,亦皆在嵩山山脈。夏氏族自此北向移動,河南、陝西、山西三省相交環黃河西部之一隈,謂『西部』者,對此下稱『東部』者而言。有幾許天然之渡口,殆為古代虞、夏氏族活動之區。史記虞夏皆顓頊後,明其血統相近。少康奔虞,虞思妻之以二姚。虞、夏或如姬、姜。

當時尚未有國家之組織,各部落間互推一酋長為諸部落之共主。即尚書所謂『岳牧咸薦』也。

此如烏恆、鮮卑、契丹、蒙古,其君主皆由推選漸變而為世襲,唐、虞時代之禪讓,正可用此看法。

禹之後有啟,蓋至是而始進於君位世襲之時代,則已儼然有國家之規模矣。此猶契丹之有耶律阿保機。蒙古自成吉思汗後,大汗之位,雖非成吉思汗之子孫莫屬,然而忽必烈仍由合辭推戴,至仁宗始自建儲。

啟以後因君位世襲之制既定,遂有夏朝之建立。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