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秦紀一 秦昭襄王五十二年 荀子論軍制

資治通鑑白話文作者:金色轟炸機發布:金色轟炸機

2020-9-26 10:07

秦昭襄王五十二年丙午、公元前225年

臨武君曰:『善。請問王者之軍制。』

臨武君說:『有道理。那麼請問聖明君王的軍制又該怎樣。』

荀卿曰:『將死鼓,御死轡,百吏死職,士大夫死行列。
聞鼓聲而進,聞金聲而退。順命爲上,有功次之。
令不進而進,猶令不退而退也,其罪惟均。不殺老弱,不獵禾稼,服者不禽,格者不赦,奔命者不獲。
凡誅,非誅其百姓也,誅其亂百姓者也。百姓有捍其賊,則是亦賊也。以其順刃者生,傃刃者死,奔命者貢。
微子開封於宋,曹觸龍斷於軍,商之服民,所以養生之者無異周人,故近者歌謳而樂之,遠者竭蹶而趨之,無幽閒辟陋之國,莫不趨使而安樂之,四海之內若一家,通達之屬莫不從服,夫是之謂人師。
【詩】曰:「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王者有誅而無戰,城守不攻,兵格不擊,敵上下相喜則慶之,不屠城,不潛軍,不留眾,師不越時,故亂者樂其政,不安其上,欲其至也。』

荀況說:『將領建旗擊鼓號令三軍,至死也不棄鼓奔逃;御手駕戰車,至死也不放鬆韁繩;百官恪守職責,至死也不離開崗位;大夫盡心效力,死於戰陣行列。
軍隊聽到鼓聲即前進,聽到鉦聲即後退,服從命令是最主要的,建功還在其次。
命令不准前進而前進,猶如命令禁止後退而還要後退一樣,罪過是相等的。不殘殺老弱,不踐踏莊稼,不追捕不戰而退的人,不赦免相拒頑抗的人,不俘獲跑來歸順的人。
該誅殺時,誅殺的不是百姓,而是禍害百姓的人。但百姓中如果有保護敵人的,那麼他也就成爲敵人了。所以,不戰而退的人生,相拒頑抗的人死,跑來歸順的人則被獻給統帥。
微子啟因多次規勸商紂王,後歸順周王而受封爲宋國國君,專門諂諛紂王的曹觸龍被處以軍中重刑,歸附於周天子的商朝人待遇與周朝百姓沒有區別,故而近處的人唱著歌歡樂地頌揚周天子,遠方的人跌跌撞撞地前來投奔周天子。此外,不論是多麼邊遠荒僻鄙陋的國家,周天子也派人去關照,讓百姓安居樂業,以至四海之內如同一家,周王朝恩威所能達到的屬國,沒有不服從、歸順的。這樣的君王即叫作「人師」,即爲人表率的人。
【詩經】說:「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就是指的這個。聖明君王的軍隊施行懲處而不挑起戰爭,固守城池而不發動進攻,與敵對陣作戰而不先行出擊,敵人上上下下喜悅歡欣就慶賀,並且不洗劫屠戮敵方的城鎮,不偷襲無防備的敵人,不使將士們長久地滯留在外,軍隊出動作戰不超越計劃的時間,如此,便使混亂國家的百姓都喜歡這種施政方式,而不安心於受自己國君的統治,希望這種君王的軍隊到來。』

臨武君曰:『善。』

臨武君說:『你說的不錯。』

軍隊必須有鐵一樣的紀律,無論是仁義之師,還是虎狼之師,這一點沒有區別。仁義之師,弔民伐罪,善待百姓,才能得到眾人擁護,敵人治下的百姓紛紛來投奔,如水之就下,

陳囂問荀卿曰:『先生議兵,常以仁義爲本,仁者愛人,義者循理,然則又何以兵爲?凡所爲有兵者,爲爭奪也。』荀卿曰:『非汝所知也。彼仁者愛人,愛人,故惡人之害之也;義者循理,循理,故惡人之亂之也。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爭奪也。』

陳囂問荀況說:『您議論用兵之道,總是以仁義爲根本,而仁者愛人,義者遵循情理,既然如此又怎麼用兵打仗呢?一切用兵之事都是爲了爭奪、攻伐啊。』荀況說:『並非像你所理解的這樣。所謂仁者愛人,正因爲愛人,才憎惡害人的人;義者遵循情理,正因爲循理,才憎惡反叛、作亂的人。所以,用兵的目的在于禁暴除害,而不是爲了爭奪、攻伐。』

所謂『止戈爲武』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用正義的武力去制止邪惡的武力,除暴安良,維護社會秩序。才是仁義之士所爲。

燕孝王薨,子喜立。

燕國燕孝王去世,子姬喜繼位。

周民東亡。秦人取其寶器,遷西周公於狐之聚。

周赧王五十九年,秦攻滅周王室。隨後周王朝的百姓向東逃亡。秦國人奪取了周王朝的寶鼎重器,並將西周文公遷移到狐之聚今河南汝州

秦之社稷爲周天子所封,而且周赧王沒有失德之處。秦憑藉武力強行消滅周天子,奪其重器。爲不忠不義之舉。詳細分析請見上一講。

楚王遷魯於莒而取其地。

楚國考烈王將魯國國君遷到莒地今山東莒縣,奪取了魯國的封地。

魯國國君是周公旦的後代,被楚國欺負至此,看來秦楚真是一路貨色。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