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库 简介 目录 A-AA+ 书签 查字

             

魏纪(二)

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作者:方诗铭,王修龄发布:一叶知秋

2020-9-11 19:21

一一

《纪年》曰:翳三十三年,迁于吴。《史记·越世家》索隐

《存真》、《辑校》列于魏武侯十七年。

《淮南子·原道》:“越王翳逃山穴,越人薰而出之,遂不得已。”注:“翳,越太子也,贤不欲为王,逃于山穴之中,越人以火熏出而立之,故曰遂不得已。”《论衡·命禄》、《抱朴子·逸民》略同。此又见《庄子·让王》、《吕氏春秋·贵生》,并作“王子搜”。《贵生》:“越人三世杀其君,王子搜患之,逃乎丹穴。”毕沅云:“案《竹书纪年》,翳之前,唯有不寿见杀;次朱句立,即翳之父也。翳为子所弑,越人杀其子,立无余,又见弑,立无颛。是无颛之前,方可云三世杀其君,王子搜似非翳也。”案《史记·越世家》索隐据乐资说,以搜为翳子无颛。此种传说,或为翳,或为搜,本无一定,不可执此以疑彼。

一二

《十道志》曰:......《竹书纪年》作鲂子。《太平御览》卷一六一郡部

《竹书纪年》作鲂子。《太平寰宇记》卷六〇赵州高邑县

《御览》引《十道志》:“高邑县,赵房子之邑。《竹书纪年》作鲂子。汉以为鄗县鄗音犬各反,后汉复改为高邑。”《新唐书。艺文志》着录有“梁载言《十道志》十六卷”,当即此书。本条《存真》、《辑校》、《订补》失辑。《寰宇记》:“《史记》云:‘赵敬肃侯救燕,燕与中山公战于房。惠文王四年,城之。’是也。《竹书纪年》作鲂子。”《订补》所引《路史。国名纪》己,见本书附录。《存真》列于魏武侯二十年,作“赵与中山公战于访子”。《辑校》作“鲂子”附于“无年世可系者”。现从《存真》系此。

《订补》云:“案《赵世家》:‘赵敬侯九年,齐伐燕,赵救燕。十年,与中山战于房子。’是救燕与战房子为二事,《寰宇记》引《史记》疑误。敬侯十年当周安王二十五年,《纪年》当魏武侯之二十年,朱氏系年即据之。”

一三

《纪年》曰:于粤子翳三十六年七月,太子诸咎弑其君翳;十月,粤杀诸咎粤滑,吴人立孚错枝为君。《史记·越世家》索隐

《订补》所引《路史·后记》卷一三注,见本书附录。《存真》、《辑校》列于魏武侯二十年。

《订补》云:“‘粤滑吴’三字应属下读,滑吴当是地名。”非是。金文有《越王钟》、《越王予》,称“戉王者召于1599821248878791.png见《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补录页一至二,复有剑二见容庚《鸟书考》。一九五九年,淮南市八公山区蔡家岗更?二戈。郭沫若同志以“诸咎粤滑盖即此者召于1599821248878791.png同上书页一,是。此以翳迁于吴,故谓之“吴人”。

一四

《纪年》云:......明年,大夫寺区定粤乱,立初无余之。《史记·越世家》索隐

《存真》作“初无余之”,《辑校》作“无余之”。宋耿秉本、黄善夫本、元彭寅翁本皆有“初”字水泽利忠《史记会注考证校补》卷四一页一五。《订补》所引《路史·后纪》卷一三注,见本书附录。《存真》、《辑校》列于魏武侯二十一年。

“初无余之”,《史记·越世家》作“之侯”,索隐引乐资云“王之侯即初无余之”,当出《春秋后传》,所云“初无余之”,即本《纪年》。

一五

按《纪年》魏武侯二十一年,韩灭郑,哀侯入于郑。《史记·韩世家》索隐

《存真》列于魏武侯二十二年。《订补》云:“案《韩世家》索隐明载为武侯二十一年,《史记》各本皆同。朱氏偶失察,其《周年表》亦同误。”宋黄善夫本、元彭寅翁本皆作“二十二年”见《史记会注考证校补》卷四五页九,与《存真》合,此所谓“各本皆同”,疑不尽然。但“二十二年”当误,从下文又云“二十二年”可知,见后。

一六

《纪年》云:晋桓公邑哀侯于郑。韩山坚贼其君哀侯,而立韩若山。《史记·韩世家》索隐

按《纪年》:魏武侯二十二年,晋桓公邑哀侯于郑。《史记·韩世家》索隐

按《纪年》:......韩哀侯、赵敬侯并以桓公十五年卒。《史记·晋世家》索隐

《存真》列于魏武侯二十三年。《订补》云:“索隐明作‘二十二年’,朱氏或据讹本《史记》,王氏偶未察,从之而误。”《存真》所据《史记》与上举黄善夫本、彭寅翁本同,前后皆作“二十二年”,其中必有一误,朱氏因改后“二十二年”为“二十三年”。石印《遗书》本《辑校》作“二十二年”,不误。案晋桓公立于魏武侯七年,则桓公十五年当武侯二十二年,是年韩哀侯卒,韩若山立,《存真》误改。《史记·韩世家》:“韩严弑其君哀侯,而子懿侯立。”索隐:“若山即懿侯也,则韩严为韩山坚也。”严古当作岩,故字为山坚。懿侯,《史记·六国年表》作“庄侯”,《纪年》又作“韩共侯”见后。懿侯以哀侯被杀而立,应在当年改元,晋桓公十五年当韩懿侯元年。

《史记》《六国年表》及《赵世家》皆谓赵敬侯在位十二年,卒于周烈王元年,相当于晋桓公十四年。据《纪年》,卒于桓公十五年,在位则应为十三年。《存真》列“赵敬侯卒”于魏武侯二十三年,云:“《纪年》桓公十五年,韩哀侯卒,赵敬侯卒。今推校是桓公十六年。”以误改《史记》索隐“二十二年”为“二十三年”,此亦误推后一年。《辑校》系于二十二年,是。

一七

《纪年》:......后十年,齐田午弑其君及孺子喜而为公。《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索隐

《存真》云:“索隐曰:‘在田侯剡立后十年。’又云:‘梁惠王十三年当齐桓公十八年。’又引《春秋后传》曰:‘田午弑田侯及孺子喜而兼齐,是为桓侯。’是所弑者即侯剡也。”列于魏武侯二十二年。《辑校》列于二十一年,云:“《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索隐︰‘《纪年》:齐康公五年,田侯午生。二十二年,田侯剡立。后十年,齐田午弑其君及孺子喜而为公。’又据索隐引《纪年》齐宣公薨与公孙会之叛同年,而据《水经·瓠子水注》引,则公孙会之叛在晋烈公十一年。宣公于是年卒,则康公元年当为晋烈公十二年,二十二年当为魏武侯十八年。此事又后十年,当为梁惠成王二年。然索隐又引梁惠王十三年,当齐桓公十八年,后威王始见。又案《魏世家》索隐引‘齐幽公之十八年而威王立。’幽公或桓公之讹。则桓公即田午十八年当惠成王十三年,其自立当在是年矣。年代参错,未知孰是。”《辑校》以晋烈公十二年当齐康公元年,本无误,然误从今本《纪年》以晋敬公在位为二十二年实仅十八年之故,下推相差四年,遂误以齐康公二十二年当魏武侯十八年,因谓此后十年为梁惠王二年,实则此年应为魏武侯二十二年,与梁惠王十三年当齐桓公十八年语合。《订补》云:“王氏既据索隐所引梁惠成王十三年当齐桓公十八年,推算桓公立年,则当在魏武侯二十二年,与朱氏相同,不应在二十一年。”是。又以晋年误推、计算参错之故,遂疑《纪年》年代不合,误。

一八

按《纪年》作桓侯璧兵。《史记·宋世家》索隐

《史记·宋世家》:“休公田二十三年卒,子辟公辟兵立。”索隐:“按《纪年》作桓侯璧兵。”《存真》列于魏武侯二十四年,作〔宋桓侯璧兵立〕。《辑校》作“宋桓侯璧兵”,附于“无年世可系者”。又洪颐烜《校正竹书纪年》卷下补此条于周烈王三年,郝懿行《竹书纪年校正》卷一三补于周烈王五年,林春溥《竹书纪年补证》卷四亦补于周烈王三年,或更谓桓侯元年当周安王二十二年。宋国国君年次,《纪年》多阙,《宋世家》与《六国年表》亦多歧异。《六国年表》宋辟公元年当周烈王四年,即位当在前一年,洪氏、林氏本此。烈王三年于《纪年》当魏武侯二十三年,现姑列于此。

《宋世家》索隐云:《庄子》云,“桓侯行,未出城门,其前驱呼辟,蒙人止之,后为狂也。司马彪云:‘呼辟,使人避道,蒙人以桓侯名辟,而前驱呼辟,故为狂也。’”《太平御览》卷七三九引《庄子》略同。此不见今本,为《庄子》佚文。雷学淇《竹书纪年义证》卷三七云:“‘辟’、‘璧’古今字,犹‘圭’与‘珪’耳。”洪颐烜《读书丛录》卷二云:“辟公既名辟兵,不得谥为辟公,当从《纪年》作桓公,‘辟’字即涉其名而讹。”《史记》误,《纪年》为是。

一九

按《纪年》云:魏武侯以桓公十九年卒。《史记·晋世家》索隐

按《纪年》:武侯二十六年卒。《史记·魏世家》索隐

《存真》、《辑校》作“二十六年,武侯卒”。

二〇

《纪年》作简公四十五年卒。《史记·燕世家》索隐

燕简公元年当晋烈公二年,四十五年当魏武侯二十六年,《存真》、《辑校》列于是年。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