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库 简介 目录 A-AA+ 书签 查字

             

第卅六 显王十三年(魏纪梁惠王十四年)

竹书纪年作者:李民,杨择令,孙顺霖,史道祥发布:一叶知秋

2020-9-11 00:32

今本竹书纪年

◎显王公元前368-321年

名扁。

十一年,郑釐侯使许息来致地:平丘、户牖、首垣诸邑及郑驰道。我取枳道,与郑鹿。王及郑釐侯盟于巫沙,以释宅阳之围,归釐于郑。

十二年,鲁恭侯、宋桓侯、卫成侯、郑釐侯来朝。于越子无颛卒,是为菼蠋卯,次无疆立。

十三年,邯郸成侯会燕成侯于安邑。


古本竹书纪年译注

《古本竹书纪年译注》所纪显王年世,列于魏纪。

梁惠王

十二年①,龙贾②率师筑长城于西边。

①惠成王十二年,韩昭侯五年,赵成侯十七年,周显王十一年,公元前358年,

②龙贾,魏将。《史记·魏世家》载:“襄王五年,秦败我龙贾军四万五千于雕阴今陕西甘泉南。”《秦本纪》:“惠文君七年,公子卬与魏战,虏其将龙贾,斩首八万。”皆即此龙贾。

③长城,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为了相互防御,在各自的有关边界修筑长城。魏西边的长城,北起雕阴陕西甘泉南,经今洛川、澄城、大荔等县,跨越渭水,迄于太华山今华山西。魏之西长城,主要为了抵御秦的侵犯。

《译》惠成王十二年,龙贾率领军队在西边修筑长城。

《案》引《水经·济水注》。

楚师出③河水以水②长垣③之外。

①出,《永乐大典》本作“出”,朱谋本作“山”,笺曰:谢兆申云:“宋本作楚师决河。”全祖望校本改为“决水。”今从赵一清、戴震校本仍作“出”,此“出”为决堤引出之意。

②以水,指以水淹之意。

③长垣,一作首垣,战国魏地,在今河南长垣东北。

《译》楚国的军队决堤引出黄河水,用河水淹魏地,一直到长垣以外的地方。

《案》引《水经·河水注》。《辑证》案:“此条疑有脱误。”

郑①取屯留②、尚子、涅③。

①郑,即韩。韩哀侯之后,。《纪年》称韩为郑。

②屯留,古地名,在今山西屯留南古城,公元前370年,韩、赵使晋桓公徙于此,晋侯遂降为大夫,绝封不祀,后为魏地。

③尚子,即长子,战国魏地。《太平寰宇记·长子县》引作“郑取屯留长子”。《太平御览》引云:“即长子之地也。”应为注文。“尚”、“长”音近通用。长子地在今山西长治西长子县西南。

④涅,《水经注》《大典》本、朱谋玮本皆作“沮”,全祖望、赵一清、戴震校本改作“涅”。杨守敬云:“按涅城在武乡县西,距屯留、长子不远、‘沮’又与‘涅’形近,则改‘涅’是。今本《竹书》无‘涅’字,《御览》、《寰宇记》引亦无‘涅’字。或因已误为‘沮’,不可解而删之。”杨云是。涅,地在今山西武乡西北。

《译》郑夺取魏之屯留、尚子、涅等地。

《案》引《水经·浊漳水注》,另见《太平御览》卷一六三《州郡部》、《太平寰宇记》卷四五《潞州长子县》。

十三年①,郑釐侯②使许息③来致④地:平丘⑤户牖⑥首垣⑦诸邑及郑驰地⑧;我取枳道⑨,与郑鹿⑩。

①惠成王十三年,韩昭侯六年,赵成侯十八年,周显王十二年,公元前357年。《存真》、《辑校》据戴校本作“惠成王十一年”;《大典》本、朱谋玮本作“十三年”,今本《纪年》为“周显王十一年”,亦即梁惠成王之十三年,与《大典》本、朱本《水经注》相合,故以“惠成王十三年”为是。

②郑釐侯,即韩昭侯,“釐”、“昭”古音相近而通用。韩哀侯灭郑而迁都于郑,改号日郑,故郑釐侯亦即韩昭侯。

③许息,韩之大夫。

④致,索求,韩欲同魏交换土地,提出自己一方的要求。

⑤平丘,本卫地,后归魏,在今河南长垣县西南。

⑥户牖音有 , 本卫地, 后归魏, 在今河南兰考东北。《左传·哀公十三年》:吴人因景伯还,“及户牖”,即此。

⑦首垣,一作长垣,本卫地,后归魏,在今河南长垣东北。

⑧驰地,交换地方,王引之《经义述闻》以为“驰地者。弛地也;弛,易也”、《大典》本作“驰地”、《存真》云:“驰道,近刻《纪年》及《水经注》并作‘驰地’。”全视望、赵一清、戴震校本改作“驰道”,《存真》、《辑校》皆作“驰道”

⑨枳道,一作轵道,古道路名,在今河南济源豫、晋间山径,它是山西、河南两省之间的一条重要通道。

⑩郑鹿,战国魏地,在今河南浚县东。

《译》十三年,郑釐侯派许息来向魏索求一些地方,这些地方是:平丘、户牖、首垣等,郑也以相应的地方同魏国交换。结果魏换走了枳道,并且把鹿这个地方也送还了郑。

《案》引《水经·河水注》。

王及郑釐侯盟于巫沙①,以释②宅阳③之围,归董于郑④。

①巫沙,战国韩地,在今河南荥阳北。

②释,解除。

③宅阳,一名北宅。战国韩地,《魏世家》《正义》引《括地志》云:“宅阳一名北宅,在郑州荥阳县东南十七里。”据《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宅阳在今河南郑州北。

④归釐于郑:归,使…归;郑,韩之国都,地在今河南新郑,郑韩故城遗址,即此。据《纪年》、《史记》,魏惠王十三年前357年魏攻韩取朱,又攻韩之宅阳,郑釐侯韩昭侯与惠王在巫沙会盟,魏才解围。

《译》十三年,惠成王同郑釐侯在巫沙会盟,解除了魏对韩宅阳的包围,让釐侯回到都城郑。

《案》引《水经·济水注》,参见程大昌《禹贡山川地理图》。

齐威王①立②。

①齐威王,《史记·魏世家》《索隐》引《纪年》作“齐幽公之十八年,而威王立”。《索隐》所引“齐幽公”,当为“齐桓公”之误。齐威王,名因齐,桓公之子。

②立为太子。

《译》齐威王立为太子。

《案》《史记·魏世家》《索隐》引《纪年》:“齐幽公之十八年而威王立”。《史记·田敬仲世家》《索隐》引《纪年》:“梁惠王十三年,当齐桓公十八年,后威王始见。”《辑校》据此补。中华标点本《史记·田敬仲世家》《索隐》引《纪年》作“十二年”。

十四年①,鲁共侯②、宋桓侯③卫成侯④、郑釐侯来朝。

①惠成王十四年,韩昭侯七年,赵成侯十九年,周显王十三年,公元前356年。

②鲁共侯,鲁二十九代君,名奋,穆公之子,穆公三十三年卒,子奋立,是为共侯《史记》作“共公”,在位二十二年。

③宋桓公,名辟兵,休公之子,体公卒,辟兵立,谥号曰“桓”。

④卫成侯,名遬音速,声公子,立为君,在位二十九年。

《译》惠成王十四年,鲁共侯、宋桓侯、卫成侯、郑釐侯来魏朝见惠王。

《案》引《史记·魏世家》《索隐》。

于粤子①无颛②八年薨,是为菼蠋卯。③

①于粤子指越王,此指无颛。《纪年》多称越为于粤或粤,称越王为于粤子。

②无颛,名之侯,翳之子,王翳死,王子侯,无颛立。

⑧菼蠋卯音tǎn zhú mǎo,当为无颛的谥号。“菼”、“蠋”、“卯”三字皆为幼小时短之意,无颛立九年而死,故粤人称其为“菼蠋卯”。《纪年》作“无颛八年薨”,据此,《存真》、《辑校》刊于惠王十四年,《辑证》刊于十五年,《订补》认为应系于惠王十六年。

《译》于粤子无颛死,这就是菼蠋卵。

《案》引《史记·越世家》《索隐》、类见《路史·后纪》卷十三注引。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