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第四回 金軍大舉攻宋

岳飛新傳作者:王曾瑜發布:華夏士子

2020-8-19 13:51

女真族是中國一個古老的民族,長期居住在東北,是今滿族的祖先。遼朝雄踞北方時,女真人本是一個受壓迫、受歧視的少數民族,生女真又是女真族中比較落後的一支,西元二十二世紀初,生女真在阿骨打漢名旻【1】的領導下,反抗遼朝的統治,勃興於白山、黑水之間,建立金朝。完顏阿骨打成爲開國皇帝金太祖。新興的女真族盛行奴隸制,有強烈的掠奪性。金太宗吳乞買漢名晟即位後,女真貴族最後吞滅遼朝,又立即準備發動侵宋戰爭。他們看穿了宋朝的虛弱本質,認爲宋軍是比遼朗更不中用的對手。至於中原地區豐盛的物產,都市生活的繁華,統治者的無數金玉珍寶,更使女真貴族垂涎三尺。宋朝作爲當時世界上經濟和文化最高度發展的農業社會,正面臨著一場空前的劫難。

金軍的主力是女真騎兵,步兵只擔任運輸、掘壕等輔助工作,作戰時用以張大聲勢。女真騎兵慣於披掛好幾十斤的重甲作戰,兜鍪很堅固,只露雙目。他們擅長連續作戰,如果一次衝鋒、一個回合的交鋒失敗【2】,則敗不至亂;他們可暫時退出戰鬥,重整隊形,再次發起衝鋒,叫做『更進迭退』。騎兵的負荷很重,卻能連續進行幾十個以至上百個回合的交鋒,足見其堅韌的戰鬥力。這是殘酷的軍法,加上女真人原來落後困苦的生活條件造成的。女真騎兵的主要兵器是弓箭,『弓力不過七斗,箭鏃至六、七寸,形如鑿,入輒不可出』,『刀劍亦不取其快利』。他們長於弓矢遠射,卻短於白刃近戰【3】。金朝擁有這支剽悍的騎兵,勝過了原先的遼和西夏騎兵。女真騎兵幾乎所向披靡,從未遭到嚴重的挫敗。

然而女真人畢竟是人口比較少的落後民族,在征服遼朝的前後,逐步把契丹人、奚人、漢人、渤海人、回鶻人、達靼人、室韋人、党項人、黔戛斯人等都徵發當兵【4】。複雜的民族成分不僅增加兵員,也彌補了女真騎兵的某些戰術缺陷。時稱『金人野戰,長於用騎』;『金人攻城,長於用炮』【5】。如進行大規模的攻城戰,先進的攻城技術的運用,複雜的攻城器械的製作,火藥兵器的製造和使用等,顯然本非女宜人所擅長,而在滅遼戰爭中逐步學會的。不能實施攻城戰,就不能深入中原,這又是金軍勝過遼和西夏軍之優長。顯而易見,在攻宋前夕,金軍的實力是空前強大的。

宋廷對這場勢不可免的戰爭卻缺乏足夠的警惕和準備。宋軍的戰略部署並未適應形勢的變化,其重兵照舊屯紮陝西各路,以對付西夏;而在漫長的宋金邊界,卻兵力不足。至於宋軍的素質,自更不待論。由於兩次征遼的失敗,宋朝不得不向金朝買得燕山府治析津,今北京市等幾座空城,這本是一種恥辱,卻被宋徽宗君臣當作一百六十餘年來未有的光榮,大事吹噓和慶祝。宋徽宗君臣一直沉湎於醉歌酣舞之中,直到燕北鼙鼓動地而來,才驚破了他們的好夢。

宣和七年西元一一二五年十一月、十二月,金軍分兩路南下。西路由左副元帥完顏粘罕漢名宗翰統兵六萬【6】,自雲中府治大同,今山西大同市南下,進圍太原府。東路由後昇任右副元帥的完顏斡離不漢名宗望率兵六萬【7】,直取燕山府。由於守燕山府的原遼朝降將郭藥師倒戈,並充當嚮導,完顏斡離不宗望軍遂自河北路長驅直入,進逼宋朝都城開封。

宋徽宗聞訊,立即傳位於長子宋欽宗趙桓,自己逃往南方。宋欽宗即位的明年,改元靖康。宋欽宗自幼循規蹈矩,面對複雜、險惡多變的局勢,毫無措置能力。他的全部作爲,就是來回搖擺於輕率的冒險主義和卑怯的投降主義之間,並且以後者爲主。

完顏斡離不宗望迴避很多州縣的攻城戰,孤軍深入,本是犯兵家之忌。宋欽宗不肯取持重方針,在發動夜襲金營失敗後,便謊忙與完顏斡離不宗望訂立城下之盟,答應割讓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市、中山府治安喜,今河北定州市、河間府治河間,今河北河間市三鎮,並奉獻大批金銀。完顏斡離不宗望因一時不能與完顏粘罕宗翰軍會合,遂于靖康元年西元一一二六年二月撤兵。

於是宋廷又恢復文恬武熺的故態。宋徽宗以爲萬事大吉,返回開封享樂。宋欽宗則抱著僥倖的心理,撕毀開封城下的和約,組織對太原的解圍戰。


【1】【金史】卷135【金國語解】:『其臣僚之小字或以賤,或以疾,猶有古人尚質之風。』女真人名反映了該民族文化的原始落後,如『粘罕』的女真語意是『心』,『兀朮』的女真語意是『頭』。金朝滅遼時,女真人吸收了較高的文化,感到原來的名字不雅,又另取典雅的漢名。傳世的女真人名有本名、漢名、宋人譯枸、清人重新譯名等,造成不少混亂。本書所用女真人名一律以【金史】爲准。

【2】人們常受古代演義小說的影響,認爲『回合』是古代戰爭中斗將的計量單位,其實,回合乃是指兩軍的一次交鋒。

【3】據【宋史】卷366【吳璘傳】,【琬琰集刪存】卷1吳璘神道碑,【要錄】卷174紹興二十六年九月庚子朔,吳璘分析『金人有四長』,『曰騎兵,曰堅忍,曰重甲,曰弓矢』。關於金軍上述特點,可參見【會編】卷30【沈琯與李綱書】,卷195【吳玠墓銘】,卷244【金虜圖經】,【宋史】366【【吳玠傳】,黃淮和楊士奇【歷代名臣奏議】卷90呂頤浩奏,趙彥衛【雲麓漫鈔】卷6等記載。金軍鎧甲的重量,並無記錄傳世,但據【要錄】卷55紹興二年六月丁巳,【宋史】卷197【兵志】,【宋會要】輿服6之28-29,宋人仿效金軍所造的重甲,輕則近四十宋斤,重則近六十宋斤,約合五六十市斤。

【4】【會編】卷99【北記】

【5】【歷代名臣奏議】卷334章誼奏。

【6】【會編】卷99【北記】。

【7】【梁溪全集】卷56【上皇帝封事】,卷12【靖康傳信錄】。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