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第四十二回 伐西夏李憲喪師 城永樂徐禧陷歿 之二

宋史演義作者:蔡東藩發布:福哥

2020-6-16 04:36

安禮道:『唐討淮西三州,相有裴度,將有李光顏、李愬,尚窮竭兵力,曆年後定。今西夏勢強,非淮蔡比,憲及諸將,才度又不及二李,臣恐未能副聖志呢。』明白了解,尚無以喚醒主迷,奈何·

神宗不答,隨即退朝。

未幾,得種諤奏議,乃是用知延州沈括言,擬盡城橫山,俯瞰平夏,取建瓴而下的形勢,且主張從銀州進兵。神宗覽奏後,即命給事中徐禧,及內侍李舜舉,往鄜延會議。王安禮又入諫道:『徐禧志大才疏,恐誤國事,請陛下另簡妥員!』

神宗不從。

李舜舉卻往見王珪道:『古稱四郊多壘,乃卿大夫之辱,今相公當國,舉邊事屬諸二內臣,內臣止供禁廷灑掃,難道可出任將帥麼?』不以人廢言。

珪也自覺抱愧,沒奈何隨口敷衍,說了『借重』二字。舜舉遂與徐禧偕行,既至鄜延,見了種諤。諤擬城橫山,禧獨擬城永樂,兩人爭議不決。當將兩議上達都中,神宗獨從禧議,竟令禧帶領諸將,往城永樂,命沈括爲援應。陝西轉運判官司餉運,凡十四日竣工,賜名銀川寨,留鄜延副總管曲珍居守,禧與括等俱退還米脂。這銀川寨距故銀州二十五里,地當銀州要衝,爲夏人必爭地。從前種諤反對禧議,正恐夏人力爭,未易保守。果然不出十日,即有鐵騎數千,前來攻城,曲珍忙報知徐禧。禧遂與李舜舉、李稷等,統兵往援,令沈括留守米脂。禧等至銀川寨,夏人亦傾國前來,差不多與蜂蟻相似。

大將高永能獻策道:『虜來甚眾,請乘他未陣,即行掩擊,或可取勝。』

徐禧怒叱道:『你曉得甚麼,王師不鼓不成列!』竟欲效宋襄公耶?

言已,拔刀出鞘,麾兵出戰。夏人耀武揚威,進薄城下,曲珍距河列陣,見軍士皆有懼色,便語禧道:『珍見眾心已搖,不應與戰,戰必致敗,不如收兵入城,徐圖良策。』

禧笑道:『君爲大將,奈何遇敵先退呢?』

乃以七萬人列陣城下。夏人縱鐵騎渡河,曲珍又急白禧道:『來的是鐵鷂子軍,不易輕敵,須乘他半濟,襲擊過去,殺他一個下馬威。若渡河得地,東衝西突,乃是無人敢當呢。』

禧又大言道:『王師堂堂正正,用不著甚麼詭計。』迂腐之論。

曲珍退回本陣,忍不住長嘆道:『我軍無死所了!』

說著,夏兵前隊,已渡河東來。曲珍忙率兵攔阻,已有些招架不住。及鐵騎盡行過河,縱橫馳驟,如入無人之境,曲珍部下,先已膽寒,還有何心戀戰?頓時紛紛退還,自蹂後陣。徐禧至此,亦手忙腳亂,急切顧不及王師,拍轉馬頭,飛跑回城。何如何如·李舜舉、李稷等也是沒法,相率奔回,軍士大潰。曲珍亟收集餘眾,逃入城中,夏人盡力圍城,環繞數匝,且據住水寨,斷絕城內的汲道。徐禧束手無策,只仗曲珍部卒,晝夜血戰,勉強守住。怎奈城中無水可汲,四處掘井,俱不及泉,兵士多半渴死,危急萬分。有溺死鬼,有凍死餓死鬼,不意還有渴死鬼。

沈括與李憲援兵,又都被夏人遮斷。種諤且怨禧異議,不發救兵,可憐銀川寨內的將士,幾不異瓮中鱉,釜中魚。會夜半大雨,夏人環城急攻,守兵不及抵禦,竟被陷入。徐禧、李舜舉、李稷、高永能等,俱死亂軍中。惟珍棄甲裸跣,幸得走免。將校死數百人,士卒役夫,喪亡至二十餘萬。夏人追至米脂,沈括忙闔門固守,總算未曾失陷。由夏人攻撲數次,隨即退去。

總計自熙寧以來,用兵西陲,已是數次,所得只葭蘆、吳堡、義合、米脂、浮圖、塞門六城,兵士已傷亡無數。錢穀銀絹,尤不勝計。永樂一役,損失更多。神宗接得敗報,也不禁痛悼,甚至不食,追贈徐禧等官,禧死有餘辜,豈宜追贈·貶沈括爲均州團練副使,安置隨州,降曲珍爲皇城使。咎不在沈括、曲珍,所罰亦誤。自是無意西征,每臨朝嘆息道:『王安禮嘗勸朕勿用兵,呂公著亦屢陳邊民困苦,都是朕誤信邊臣,害到這般。』事過乃悔,事後又忘,都由利令智昏所致。

既而夏人又入寇蘭州,奪據兩關門,副使李浩,除困守外無他計。虧得鈐轄王文郁,夜率死士七百餘人,縋城潛下,各持短刀搠入夏營。夏人猝不及防,竟被衝破,嚇得東逃西躲,鼠竄而去。當時比文郁爲唐尉遲敬德,經廷議優敘,擢知州事。夏人又轉寇各路,均遭擊退,兵力亦敝,乃由西南都統昂星嵬名濟,一譯作茂錫克額不齊。移書涇原總管劉昌祚,略云:

中國者禮樂之所存,恩信之所出,動止猷爲,必適於正。若乃聽誣受閒,肆詐窮兵,侵人之土疆,殘人之黎庶,是亦乖中國之體,爲外邦之羞。昨日朝廷暴興甲兵,大窮侵討,蓋天子與邊臣之議,爲夏國方守先誓,宜出不虞,五路進兵,一舉可定,故去年有靈州之役,今秋有永樂之戰。然較其勝負,與前日之議爲何如哉?落得嘲笑。朝廷於夏國,非不經營之,五路進討之策,諸邊肆擾之謀,皆嘗用之矣;知僥倖之無成,故終於樂天事小之道。

況夏國提封萬里,帶甲數十萬,南有于闐,作我歡鄰,北有大燕,爲我強援,若乘間伺便,角力競鬥,雖十年豈得休哉?即念天民無辜,受此塗炭之苦,國主自見伐之後,夙夜思念,以爲自祖宗以來,事中國之禮,無或虧怠,而邊吏幸功,上聰致惑,祖宗之盟既阻,君臣之分不交,存亡之機,發不旋踵,朝廷當不恤哉?至於魯國之憂,不在顓臾,隋室之變,生於楊感,此皆明公得於胸中,不待言而後喻。何不進讜言,辟邪議,使朝廷與夏國歡好如初,生民重見太平!豈獨夏國之幸,乃天下之幸也。書中雖未免自誇,然詰問宋廷頗中要窾,故特錄之。


【後評】

昌祚得書上聞,神宗亦無可駁斥,即令昌祚答使通誠。夏乃復遣使上表,有『乞還侵地,仍效忠勤』等語,乃特賜詔命云:

頃以權強敢行廢辱,朕用震驚,令邊臣往問,匿而不報。只好推到幽主上去。王師徂征,蓋討有罪,今遣使造庭,辭禮恭順,仍聞國政悉復故常,益用嘉納。實是所答非所請。已戒邊吏毋輒出兵,爾亦慎守先盟,毋再渝約!

夏使得詔自去。再命陝西、河東經略司,所有新復城寨,邏卒毋出二三里外。歲賜夏幣,悉如前額。已而夏主復上書乞還侵疆,神宗不許,於是夏人仍有貳心。中丞劉摯,劾奏李憲貪功生事,遺禍至今,不可不懲,乃貶憲爲熙河安撫經略都總管。

越年爲元豐七年,夏人又大舉入寇,號稱八十萬,圍攻蘭州。雲梯革洞,百道並進,閱十晝夜,城守如故,敵糧盡引還。這一次總算由李憲先事預防,守備甚嚴,所以不至陷落。一長必鋒。及夏人再寇延州德順軍,定西城,並熙河諸寨,均不得逞。未幾又圍定州城,爲熙河將秦貴擊退。夏人方卷甲斂師,稍稍歇手了。

神宗罷免蒲宗孟,用王安禮爲尚書左丞,李清臣爲尚書右丞,調呂公著知揚州。且因司馬光上【資治通鑑】,授資政殿學士,這【資治通鑑】一書,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終五代,年經國緯,備列事目,又參考群書,評列異同,合三百五十四卷,歷十九年乃成。神宗降詔獎諭道:『前代未聞有此書,得卿辛苦輯成,比荀悅漢紀好得多了。』荀悅漢季潁陰人,曾刪定漢書,作帝紀二十篇,所以神宗引擬司馬光。小子也有詩詠道:

不經鑑古不知今,作史原垂世主箴。

十九年來成巨帙,愛君畢竟具深忱。

轉眼間已是元豐八年,神宗有疾,竟要從此告終了。看官少待,試看下回接敘。


【後評】

夏無可伐之釁,乃以司馬光之將召,啟蔡確西討之謀,俞充爲蔡確腹心,上書一請,出師五道,孫固、呂公著等力諫不從,且任一刑餘腐豎,付之重權,就令得勝,尚足爲中國羞。況伊古以來,斷未有奄人統軍,而可以成功者。多魚漏師,豎刁爲祟,相州潰敗,朝恩監軍,神宗寧獨未聞耶?靈州一敗,李憲尚不聞加罰,且復令經略涇原,再圖大舉,一之爲甚,乃至於再。不待沈括、徐禧之生議,而已知其必敗矣。要之兵不可不備,獨不可常用。富鄭公當熙寧初年,奉召入對,已請二十年口不言兵,老成人固有先見之明,惜乎神宗之不悟也。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