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第四十四回 布德揚威連番下詔 擒渠獻馘逐載報功 之三

清史演義作者:蔡東藩發佈:福哥

2020-6-16 04:27

德楞泰傳令齊放矢銃,放了一陣,敵兵毫不退怯,反圍裹攏來。德楞泰見敵兵各持竹竿,竿上纏繞濕絮,矢中的箭鏃,銃中的彈丸,多射在濕絮上,不甚傷敵,所以敵仍前進,於是傳令人自為戰。五急。官兵知身入重圍,也不想什麼生還,惡狠狠的與他鏖斗,血戰一夜,天色黎明,敵兵仍是不退。六急。

再戰一日,方漸漸殺退敵兵。官兵埋鍋造飯,蓐食一餐,餐畢,四面喊聲又起,忙一齊上馬,再行廝殺,又是一日一夜。七急。是日官兵又只吃了一頓飯,夜間仍是對敵。八急。

德楞泰暗想道:『敵兵更番迭進,我乒尚無援應,若再同他終日廝殺,必至全軍覆沒呢。』遂下令且戰且走。

官兵陣勢一動,冉天元料是敗卻,麾眾直進,行得稍慢的,多被悍目自行殺死,此時敵眾不得不捨命窮追。官兵戰了三日三夜,氣力已盡,肚子又飢,沒奈何紛紛潰散。九急。

德楞泰亦覺得人困馬乏,便帶了親兵數十名,躍上山巔,下馬喘息,自嘆道:『我自從軍以來,從沒有遇着這等悍賊,看來此番要死在此地了。』

正自言自語間,猛聽得一聲大叫道:『德楞泰哪裏走?』

這一句響徹山谷。

德楞泰忙上馬瞭望,見山下一人,揮着鞭,舞着刀,衝上山來。這人為誰?正是冉天元。十急。

德楞泰胸中已橫着一死字,倒也沒甚驚恐,且因走上山來,只有一冉天元,越發膽壯,便也大呼道:『冉賊!你來送死麼?』

一面說話,一面拈弓搭箭,颼的一聲,正中冉天元的馬。那馬負着痛,一俯一仰,把冉天元掀落背後,骨碌碌滾下山去。德楞泰拍馬下山,親兵亦緊隨而下,見冉天元正擱住斷崖藤上,德楞泰忙從親兵手中,取了鈎頭槍,將冉天元鈎來,擲在地上,親兵即將他縛住。山下的兵,正上山接應冉天元,見天元被擒,拼命來奪。

德楞泰復與交戰,忽山後又有一支人馬,逾山而至,從山頂衝下。又為德楞泰一急。德楞泰連忙細瞧,認得是山後的鄉勇,德楞泰大喜。此中真是天幸。敵兵見鄉勇馳到,轉身復走。德楞泰偕鄉勇下山招集余兵,逐北二十裏。這一場惡戰,自古罕有,德將軍三字驚破敵膽,另外帶兵官,多冒德將軍旗幟,教徒不辨真假,一見輒逃。川西肅清,川東北雖有餘孽,不足為患。適勒保至川,遂將肅清餘黨事,交付勒保,自赴額勒登保軍。

額勒登保追王廷詔,沿途屢有斬獲,王廷詔復自甘返陝,那彥成堵剿不力,有旨嚴譴,會河南布政使馬慧裕,緝獲教主劉之協於葉縣,檻送京師,立正典刑。並諭軍機大臣道:

前據馬慧裕奏寶豐郟縣地方,有匪徒焚掠之事,旋據葉縣稟,緝獲首犯劉之協,本日馬慧裕馳奏,已收寶豐等處,白蓮教匪徒千餘名,悉數殲除,並提到眼目,認明劉之協屬實,劉之協為教匪首逆,勾連蔓延,荼毒生靈,乃該犯仍敢在豫省糾結,潛謀起事,並欲為陝楚教匪接應,實堪痛恨。仰賴昊穹垂慈,皇考默佑,俾豫省新起教匪一千餘人,立時剿捕淨盡,擒獲首逆,明正刑誅,可見教匪劫數已盡,從此各路大兵,定可刻期蕆事。

朕于欣慰之餘,轉覺惻然不忍,蓋教匪本屬良民,只因劉之協首先簧鼓,附從日眾,徵兵剿辦,已閱數年,無論百姓無辜,橫遭殺戮,被脅多人,迫於不得已,即真正白蓮教,皆我大清赤子,只因一時愚昧,致罹重罪。至各股賊首,先後就誅者,無不身受極刑,全家被戮,雖孽由自作,亦系聽從劉之協倡教而起。白蓮教獲罪於天,自取滅亡,其頑梗可惡,其愚蠢可憐。

朕仰體上天好生之仁,於萬無可貸中,寬其一線,着經略額勒登保,參贊德楞泰,及各路帶兵大員,與各督撫等,將劉之協擒獲一事,廣為宣傳,並傳諭賊營,伊等教首,已就誅戮,無可附從。至於裹脅之人,本系良善百姓,何苦為賊所累,自破身家,如能幡然悔悟,不但免誅,並當妥為安置。即實系同教,畏罪乞命,棄械歸誠,亦必貸其一死。若經此番曉諭之後,仍復怙惡不悛,則是伊等甘就駢誅,大兵所到,誅戮無遺,亦氣數使然,不能復加矜貸。額勒登保等鼓勵將士,務期迅歸賊氛,奠安黎庶,同膺懋賞,將此通諭知之。


【後評】

嘉慶帝又親制一篇【邪教說】,有『但治從逆,不治從教』的意旨。自是教徒失所倚靠,逐漸變計,化作良民。此時劇寇,只有王廷詔在陝西,徐天德在湖北。德楞泰由川赴陝,與額勒登保合軍,追襲王廷詔。楊遇春為先鋒,至龍池場,分兵埋伏,誘廷詔追來,一鼓擒住,並獲散頭目十數人,餘眾走湖北,由德楞泰引兵追剿,與明亮夾擊、圈逼徐天德、樊人傑於均州。天德、人傑,先後投水溺死。川楚陝三省的悍目,斬俘殆盡,不過還有餘孽未靖了。此時已是嘉慶六年的夏季。

正是:萬丈狂瀾爭一霎,七年征伐病三軍。

諸君欲知後事,且待下回再閱。


【後評】

仁宗初政,頗有黜佞崇忠扶衰起敝之象。和珅一誅,而軍務已有起色,勒保一黜,而寇氛以次肅清,可見立國之道,全恃元首,元首明則庶事康,元首叢脞則萬事隳,彼額勒登保德楞泰之得建奇功,莫非元首知人之效,然七年勞役,萬眾遭殃,不待洪楊之變,而清室衰兆見矣。故善讀滿史者,皆以高宗之末為清室盛衰關鍵雲。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