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第九十三回 下岳州前軍克敵 復長沙迭次奏功 之二

民國演義作者:蔡東藩發佈:福哥

2020-6-16 04:20

岳州既下,主戰派當然得勢,無不興高采烈,得意揚揚。獨徐樹錚在軍糧城,電迫政府,速起用段祺瑞為總理,調度軍事,一致平南,否則將引兵入京,仿佛有興甲晉陽、入清君側的氣象。署國務總理王士珍,已早呈請辭職,此時復為環境所迫,苦口堅辭。馮總統乃准他辭去,再用段祺瑞為國務總理。段方組織參戰事務處,就將軍府特設機關,派靳雲鵬為參謀處處長,張志潭為機要處處長,羅開榜為軍備處處長,陳籙為外交處處長,並聘定各部總長為參贊,各部次長為參議,於三月一日始告成立,實任那督辦事務。醉翁之意不在酒,故不妨遲遲辦理。到了三月二十五日,國務總理的任命,又復發表,他亦並不多辭,便即受任。凡王內閣中的人員,多半仍舊,惟換去財政總長王克敏,由交通總長曹汝霖兼代,江庸亦已辭去,改任朱深為司法總長,這是段祺瑞第三次組閣了。

段氏前二次組閣,均自兼陸軍總長,至此因段芝貴方長陸軍,既屬同鄉,又且同系,樂得令他原任。芝貴亦遇事稟承,不敢擅斷,所以段祺瑞雖不兼陸軍,也與兼職無異。內總百揆,外對列強,段合肥不憚煩劇,躬自指揮,真所謂能人多勞,一時無兩了。

徐樹錚聞段任總理,志願已遂,乃將灤州、豐臺、獨流、廊房等處所扎的奉軍,陸續開拔,由津浦鐵路南下,運往湘、鄂一帶,協助曹、張各軍,進攻南軍。隱示解圍微意。曹、張等軍勢益盛,遂復自岳州出發,分道進兵,連下平江、湘陰各城。湘、粵、桂三省聯軍,逐路分堵,總敵不過北軍的厲害,只好步步退讓。北軍乘勝進逼,到了同山口,與南軍鏖戰一次,南軍又敗,都奔往長沙,嬰城拒守。曹錕、張敬堯見前軍得利,便飭後隊,一齊向前,並攻長沙。南軍連遭敗衄,統不免膽戰心驚,驀聞北軍大至,已覺得未戰先慌,待至強敵壓境,勉強出拒,哪裏還能堅持到底?你也走,我也逃,大家棄槍拋械,向南竄去,好好一座長沙城,弄得空空洞洞,毫無人影。得之易,失之亦易。北軍自然放膽入城,打起得勝鼓,鳴起行軍樂,喜氣洋洋,不消細說。馮政府已任張敬堯為湖南督軍,至此敬堯馳入長沙,不待犒兵安民,即會同宣撫使曹錕,露佈告捷。因復由中央下令道:

據第一路總司令兩湖宣撫使曹錕,總司令湖南督軍張敬堯等,迭次電稱:『各軍自三月十八日克復岳州後,節節進攻,分途收復平江、湘陰兩城。二十五日,由同山口進規長沙,逆軍處處死抗,經我軍協力痛擊,星夜追逐,逆勢不支,遂於二十六日將長沙省城完全克復』等語。此次各軍激於義憤,忠勇奮發,由岳州取長沙,曾不數日,力下堅城。該總司令等督率有方,各將士忍飢轉戰,嘉慰之餘,尤深軫念。所有在事出力官兵,着先行呈明,分別呈請優獎,仍即督飭各軍,乘勝收復縣邑,以奠全湘。所有地方被難人民,流離盪析,並着查明,妥為撫恤,用副國家綏輯勞徠之至意。此令。

古詩有云:『一將功成萬骨枯,』

這次下岳州,克長沙,總算由曹、張兩大帥的功勞,其實這樣的勞績,統是由腥血製成,脂膏造就。

看官試想民國肇基,公定【約法】,稱為五族共和,彼滿、蒙、回、藏,從前統當作外夷看待,說他是甚麼犬種,甚麼羊種,及共和政體宣告成立,居然翻去老調,視若同胞,這原是大同的雛形,不比那專制時代,賤人貴己,為什麼遷延數年,戰雲擾擾,連漢族與漢族,還弄得一塌糊塗,不可收拾呢?大約開戰一次,總要費若干餉糈,傷若干軍士,還有一大班可憐的人民,走投無路,流離死亡,好好的田廬,做了炮灰,好好的妻女,供他淫掠,害到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即如此次岳州一役,據宣撫使曹錕查報:『岳州自罹兵劫,十室九空,逆軍敗退時,復焚掠殘殺,搜劫靡遺,近城一帶地方,人煙闃寂,現雖設法招集流亡,商民漸聚,而啼號之慘,實不忍聞』云云。

至長沙一役,又由曹錕報稱:『逆軍在湘,勒捐敲詐,搜索一空,敗退後復縱兵焚殺,慘無人道,土匪又乘間劫奪,以致民舍蕩然』等語。在曹錕主見,當然歸罪南軍,不及北軍,試問北軍果能紀律嚴明,秋毫無犯嗎?就使秋毫無犯,確似虎變將軍的口吻,湘民已經痛苦得彀了。慨乎言之。政府施行小惠,先着財政部撥銀洋四萬元,賑濟岳州難民,繼撥銀洋六萬元,賑濟長沙難民。實則湘民被難,何止十萬?果以十萬計算,每人只得銀洋一元,濟甚麼事?又況放賑的人員,未必能自矢清廉,一介不取,暗中剋扣,飽入私囊,小民百姓,所得有幾?徒落得傾家蕩產,財盡人空罷了。

國務總理兼參戰督辦段祺瑞,連接捷電,喜溢眉宇,以為湘省得手,先聲已播,此後可迎刃而解,就好把平南政策,達到最終目的。惟尚有數種可慮的事情,一是恐前敵將士,既有朝氣,必有暮氣;二是恐國庫空虛,只能暫濟,不能久持;三是恐河間牽掣,乍雖宣戰,終復言和,積此三因,尚未遽決。小徐等竭力攛掇,把段總理的三慮,一一疏解,俱說有策可使,不煩焦勞。再加安徽督軍倪嗣沖,接得小徐等書報,立從蚌埠啟行,馳入京都,謁見段總理,申請再接再厲,期在速成。約住了一個星期,把政治軍事諸問題,統皆商決,然後辭行返皖。過了三五日,國務總理段祺瑞,即帶了交通次長葉恭綽、財政次長吳鼎昌等,出都南行,竟馳往鄂省去了。

正是:

人生胡事競奔波,百歲光陰一剎那。

堪嘆武夫終不悟,勞勞戰役效如何?

畢竟段總理何故赴鄂,試看下回說明。


【後評】

自曹、張兩軍至鄂後,但閱旬月,即下岳州,復長沙,似乎主戰政策,確有效益,以此平南,宜綽有餘裕,不煩躊躇者也。然觀於後來之事變,則又出人意料,蓋徒挾一時之銳氣,以博旦夕之功,未始不儘快意,患在可暫不可久耳。本回最後一段,歷敘人民之痛苦,見得民國戰事,俱屬無謂之舉動。軍閥求逞於一朝,小民受苦於畢世,民也何辜,遭此荼毒乎?子輿氏有言,春秋無義戰,又曰:我善為陳,我善為戰,大罪也。彼時列強爭雄,先賢猶有疾首痛心之語,今何時乎?今非稱為民國共和時代乎?而奈何一戰再戰,且連戰不已也。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