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第十三回 楊夫人化鶴謝塵緣 李三姑哺烏還苦志

清朝三百年艷史演義作者:費只園發布:福哥

2020-6-9 02:13

    上回說到長沙知縣,在貞孝祠席上,說起楊夫人殉節。楊夫人固然是楊晉叔的妻子,更是郭義的女兒。那郭義是一個遊俠的人,武藝高強,能數百里外取人首級。從前亂離世界,他同了幾個黨羽,也不免占點便宜。到得清朝定鼎,他便俯首歸附,官拜精奇尼哈番,特恩許他世襲。他在長沙,算得一家勛閥,高車駟馬,貴擬王侯。這位姑爺楊晉叔,也帶了夫人,作泰山之靠。偏是永曆的這班臣子,乘著偶然勝利,便來攻擊湖南。再加些兩廣潰兵,沿途焚掠,口口聲聲說郭義是叛將,志在必獲。郭義自知寡不敵眾,帶了眷屬,避入官山居住。這官山層岩迭嶂,蜿蜒十有餘里,桑麻雞犬,真是世外桃源。楊夫人也跟著父親,住在此間。晉叔因爲夫人有了保護,匆匆赴武昌、漢陽一路,軍前效力去了。

    那知潰兵竟要縱火搜山,郭義無可奈何,一窩蜂向他處奔逃,偏是楊夫人追隨不及,這崎嶇山路,愈走愈迷。望官山舊居,只見一片火光,畢畢剝剝的燒著,映出山巔的夕照,都作殷紅血色。還有些悲猿怪鳥,一聲一聲的增人忉怛。夫人蒼茫四顧,影只形單,想想父母,想想丈夫,不禁淚下如綆。官山左近,潰兵的喊聲,已逼來了。逃生無路,呼救無人,只得解下絲絛,在樹林中尋個自盡。等得潰兵四散,郭義到官山來尋愛女,已經香消玉殞多時了。郭義一面呈報縣衙,一面專告晉叔。這晉叔是伉儷素篤的,撫棺大慟;又不敢抱怨丈人,比那微之悼亡、安仁感逝,還要悽愴。鰥目炯炯,中夜徬徨。想到漢武帝重見李夫人,唐玄宗重見楊貴妃,都仗著仙家、佛家的法力,留此塵緣一線。

    聞得星沙地方,有一高僧卓錫,或者求他超度,可資冥福。

    便與郭義夫婦說明,要到星沙躬營齋奠。郭義派員家將,隨著晉叔同去。沿著星沙山路,訪到古剎,卻有一個沙彌,前來迎接道:『楊居士此行不易,可向禪堂小坐。』晉叔詫異的很,問他如何知道姓楊?沙彌說:『吾師昨夜招呼,今晨有貴人到寺,姓楊名晉叔。』晉叔跟著沙彌,上了台階,進了方丈,只見蒲團上坐著一個白髮頭陀,還是頹然入定。室間掛著【達摩渡江圖】,襯著一副宣紙楹聯,是:欲除煩惱須忘我各有因緣不羨人桌上疏鍾清磬,絕無纖塵。晉叔拜了下去,才見那和尚用手來扶,說道:『居士鵾弦中斷,難免神傷。豈不聞再世玉簫,破鏡尚可複合嗎?夫人本有善果,雖然難逃此劫,已經化鶴西歸,靜聽佛菩薩說法。居士此來,老僧當還你一個證據。明日便傳集大眾,起建道場。如何?』晉叔連連拜謝。便在方丈中進了蔬筍,退出來閒遊山谷。

    野花紅紫,盡態極妍。三五奇峰,全被雲霧中籠住。溪邊一灣流水,游鱗可數。真是靈山福地,幽雅清高。晉叔下榻三天,佛事將次圓滿。那老僧芒鞋錫杖,換了黃色袈裟,帶著一隊緇徒,說要偕同晉叔先行,到官山招魂歸寺。老僧手裡還執著紙幡,縹縹渺渺向官山進發。那山隅村落,經著潰軍焚毀,早已盪析無遺。山中燒不盡的草根,燃不完的木片,尚是縱橫坍塌。老僧指著一樹道:『這便是夫人殉節之所!』晉叔匍匐在地,放聲大哭。老僧將幡搖了幾搖,口中念道: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歸與歸與,佛說歡喜。

    果然一隻小鳥,短頸修尾,狀如紫燕,隨幡飛舞。老僧對鳥,又念念有詞,便引了這鳥,來到星沙,棲在庭中樹上。諸僧早晚敲著鐃鈸,這鳥又飛鳴自得,如同鶯啼燕語一般。晉叔料定是夫人的魂。雲想衣裳,月明環珮,今世是不復再見了。

    因爲聽了老僧的禪機,還懷著一點痴想。這夜風雨交作,殘燈不明,多少秋聲,叢集枕畔,益發睡不安穩,便起身剔明了燈焰,填了一闋【聲聲慢】道: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悽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而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填罷讀了一遍,已是曉鍾時候,外面沙彌領一個家將進來,說爵爺請他回府。

    晉叔辭別老僧回城,見過郭義。郭義便想讓晉叔續娶。晉叔的父親,也有信來詰問,說什麼『不孝有三,無後爲大』。

    晉叔侃侃而談,對著郭義道:『令愛捨生取義,是保全兩家的面子,便是結束女婿一人的愛情。女婿生不同患難,死不見骸骨,已經很爲抱歉。若趁他墓無宿草,別戀新人,無論怎樣的薄倖郎,也做不到。父親重在嗣續,自然不敢違背。且等明歲期服滿後,或者買姬納婢,留點骨血。現在還議不到此。況且女婿才二十餘歲,便再隔十年五載,也不爲遲。世亂未平,家室反足致累。女婿頗想立功異域,顯親揚名,方不負昔日令愛封侯之望。』郭義也無可勉強,聽他結束行李,由湘入薊,出關從戎去了。

    後來仍由郭義作伐,娶了郭義的表甥女。合卺的那日,這新人矯若游龍,翩若驚鴻的態度,與舊人若相仿佛。問到年紀,正是彼生此死,尤爲吻合。晉叔慨然道:『老僧之言驗矣!』

    這新人只有一母,正是郭義表姐,孤鸞寡鵠,孑身無依。郭義替他撮合成功,雖則年齡參差,閨房中卻極和睦。

    晉叔本籍原是河南鹿邑,此時已得了總兵的官階,想要衣錦還鄉,使父親好脫卸家事。郭義並不阻擋。晉叔攜了新人母女,泛洞庭,渡漢江,驢馱車載,逕到大梁。楊老已龍鍾得很了,看見佳兒佳婦,盈盈下拜,老懷得以少慰。晉叔在鹿邑,本也有點田產,如今官至二品,算是全縣的紳富。況且楊老是有名的善人,排難解紛,不遺餘力,鄉間的父老,沒一個不靠他援助,所以這班土豪惡佃,還不敢公然肆虐。偏有一個鄉人李姓,爲著點薄薄先疇,觸了勢家的怒,竟與李姓陽爲交好,陰如鴆毒。那臨終的慘狀,真是目不忍睹,耳不忍聞。李姓只有一女名叫三姑,知道老父爲勢家所害,自然涕不可抑。那李姓切齒叱道:『若何泣爲?若非吾子也。吾今爲人謀殺,倘有子在,冀其死後或可復仇。今已矣!若一弱女子,何能爲力?吾終齎恨以沒耳!』言畢恨恨而逝。三姑原是弱女,況且年只十餘,如何能做出掀天動地的事?但爲父言一激,誓與勢家不共戴天。禱鬼祈神,號呼父墓,還隨身帶著利刃伏候道上。聶政剺面,豫讓漆身,艱苦卓絕,並不要求人幫助。勢家約略得了消息,不但出入乘馬,並有彪形大漢數十人,前呼後擁。三姑卻從何處下手。親鄰族黨,都是懼怕勢家,總說三姑少年多事。三姑尋著了楊老的這條路,椎心泣血,說要向有司衙門控告。楊老可憐三姑,替她擬了一紙訴狀,中有數句云:民女不睹父死狀,不敢誣扳某豪。民女不伸父冤情,何以上對老父?民女門衰祚薄,家無男丁。某豪之欺老父以此,某豪之欺民女亦以此!

    知縣接到狀紙,暗暗知照勢家,叫他上下打點。果然批了個無據不准。三姑披頭散髮,控府控院,都是一鼻孔出氣。弄到攔輿呼喊,也不過一頓皮鞭藤條,那裡有什麼效果!他母親叫他可止則止。三姑道:『外省官威似虎,吏勢如狼,不肯替小民申理冤枉。京都有都察院登聞鼓,不敢壅蔽不奏,女兒情願間關上道,作最後的末著。』

    這鹿邑到北京,足足有二千餘里,還要渡過黃河。三始自從順治十三年父歿,到得順治十六年,計有三載,年紀已過二十,鞋弓襪小,背負行囊,做這餐風宿露的勾當。過路的人不疑他難民,便疑他逃婢。有時連逆旅主人,不敢收容她,她只在草間倦伏。逢舟喚渡,遇陸趲程,約莫有三個月光景,總算到了輦轂之下,才知道都察院是不易進的,登聞鼓是不易擊的。

    刑部既不中用,大理院也不中用。這日是順治十七年立春節,皇帝親祀先農,鹵簿前行,乘輿後發。一隊一隊的護衛,順著輦路走去。正是驊騮上道,鴉雀無聲,三姑也顧不得死活存亡,道旁犯蹕。侍衛官照例拿交刑部審訊。經司員看過狀紙,核過口供,由尚書侍郎復奏上去。次日便下上諭道:這道旁叩閽之民女李三姑,著發回原省,交河南巡撫嚴密審訊,虛坐實究。欽此。

    河南巡撫接到此旨,那敢怠慢。刑部吏役,將李三姑當堂驗訖,領了回文。三姑枷杻滿身,跪在堂下,唱名已畢,便傳祥府縣寄監。行文按察使,遞札鹿邑縣,親提詳鞫。三姑雖是村女,經過多少磨折,於官廳儀注,倒也有點知道。祥符縣領命下去,專待鹿邑縣迎提。這鹿邑縣已經換過人了,下車伊始,極想樹點風骨。年甫二十餘歲,又是甲榜出身,土豪惡佃,他卻絕不聯絡,絕不瞻顧。既然是欽案出在本縣,一面飭典史親赴祥符,提那原告李三姑;一面傳知全班衙役,秘密伺察勢家行動,不准他乘間脫逃。三姑復到鹿邑,桎梏縲紲,招搖過市。

    她母親也站在人叢中觀望,並不知是禍是福。次日前往探監,才知此事已上蒙天聽。三姑問問楊家光景,說楊老歿了;晉叔已補雲南普洱鎮總兵,挈眷去了。母女正在敘話,忽見牢子遞進一扇牌來,寫著:立提欽犯李三姑,年二十一歲,河南鹿邑縣人。

    三姑把刑具整頓一番,自有伴婆押著。她的母親,早被軍牢驅逐出外。三姑到得堂上,左邊已是那勢家站著,軍牢伴婆,稟告犯人當面。那知縣抬頭一看,見那李三姑形銷骨瘦,步履維艱;正在躊躇間,忽聽三姑厲聲道:『皇上洪恩,今日果見天日了!』知縣問過一遍,三姑說串謀攘地,置毒殞身是實,並在衵衣內,呈上血跡一片,指定鴆羽。知縣道:『這是證據嗎?』三姑答應道:『是。』知縣叫帶被告。那勢家還是衣冠齊楚的遞了親供。知縣便問他:『什麼功名?』回說:『是監生。』知縣哼了一聲,叫一併押著候示。便上院稟明一切,先革勢家頂戴,方可刑訊。巡撫准了下來。經不起知縣三拷六問,那勢家已鬼使神差的供認了。知縣定了斬立決的罪名,申詳上去;更發出一篇判詞,曉示大眾云:勘得土豪某某,起家市井,混跡衣冠。妄行越畔之謀,竟肆蹊田之奪。李某雖爲編戶,欲保先疇,不知蜮計之安排,誤中鴆媒之荼毒。捶床一慟,痛伯喈身後無人。礪刃三年,幸緹縈急中生智。該土豪猶復欺矇桑梓,聯絡苞苴,鳴鼓齊暗,覆盆永戴。民女李三姑,歷關山而不懼,排閶闔以上。聞孝能感神,應沐九天之湛露,罰及有罪,免飛六月之寒霜。土豪某某,著照例定爲斬立決。孝女李三姑,靜候通詳旌表。此判。

    大眾知道勢家已倒,都來安慰三姑。三姑奉母力田,誓不適婿,一切外來的萋斐,概置不聞。到得老母西歸,殯葬如禮。

    三姑也普告親族,隨侍父母,到白雲鄉里去了。其時已是順治十八年。順治升遐,康熙嗣位,又有一番景象。正是:景運垂裳懷故主,老臣負扆立沖人。

    欲知後事,且聽下文。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