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新版紅樓定假真

新版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發布:福哥

2020-5-25 02:50

    新 版 紅 樓 定 假 真——簡評蔡義江評註【紅樓夢】

    周 汝 昌

    不少讀者向我提問過:想好生研讀【紅樓夢】,只不知應取哪種本子最爲相宜——讀來愜心,引來可據?我給問住了。回答說:我也戴上了『紅學家』的高帽了,可是這多年來,每逢要看要用這部書時,卻並無例外地要傷一回腦筋,不知在這些影印、排印的諸多版本中,選哪一部才好。這是困擾人的事情,它不大不小,不緩不急……,可總擺在你面前,這麼多歲月也沒個良善之方——要我回答提問,真是問道於盲了。

    現在好了。如有人又來問我,我將回答,你就看蔡義江教授的新版本吧,這個本子新由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的,一大厚冊,不但取用方便,而且具有特色。依我拙見,到目前爲止,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個本子,因此才敢向提問者推介。

    爲什麼說此本就好,就可取?若詳說,那萬言難罄。如今姑且簡而言之,也得先擺擺幾層理路,不然空口說好道壞,那只能是欺負老實人,作假廣告,或爲了私利而畸輕畸重,捧煞。學風已經不都良好,還禁得住再『加碼』麼?

    請聽在下講講理路——

    【紅樓夢】有抄本,有印本。抄本大致接近雪芹原來手筆意旨;印本是偽續後四十回,冒稱『全本』,而且還偷偷改動前八十回,整個兒是個騙局,戲弄世人,別有用心。

    就由打這兒,『紅學』也從客觀主觀上分裂爲兩派:一派崇曹揭高〔指高鶚,以他作爲炮製偽續假『全』本的代表〕;另一派捧高貶曹。兩派所欣賞、所尊重的『文本』,就自然是一取『脂批本』,即古抄本〔上有脂硯齋批;爲了簡便,即不抄脂批而文本依舊的,也概以脂本目之〕;另一派取『程本』,即偽『全本』,共120回〔因以程偉元爲印書的署名者,故謂之『程本』〕。

    這是一層『麻煩』,各執一詞,自謂理足,爭論不已。如此一來,那派捧高的事情好辦,就整理程本排印行世——時下已出了很多部程本系統的本子了,光是大陸就有了至少四、五種,若算上別處,那更多。對於崇曹派來說呢,事情可就複雜得多、困難得很了。爲什麼?因爲這一派〔多數學者讀者屬於此派〕要想存真破偽,就得拿符合或接近雪芹原筆本意的文本出來,才可以與人家競爭。可這兒並沒有一部完整的80回脂本存世,少的只存二回,多的也不過七十多回——中間還有後補之文。更不好辦的是現已發現的十來種抄本,文字又各各歧異——說得誇張一點吧,簡直是句句都有異文,甚者一句話,每本與每本都不全同,令你目迷五色,繞得人頭暈而莫所適從。

    蔡校本的第一條好處,就是儘量考慮了各抄本的情況,在紛紜異文中,擇其善者而從之,寫爲一個可讀的清本。這給了讀者一個極大的方便,而又爲了照顧廣大讀者的一般閱讀,不盡列出繁複的異文校字記①。

    蔡本的第一大好處,只要打開書,一眼便可看出。比如世上所有本子,第一回開頭便都是『此開卷第一回也。作者自雲,……』這麼一大段話,根本不象小說的口吻;我自幼即感到詫異疑悶,自『甲戌本』影印傳世後,方知此乃原著【凡例】中的末條『解題』性的說明文字。奇怪的是,此甲戌本的正確文例文式,卻從不被人據以校正流行普及本,甚者還提出,【凡例】是『書賈偽造』。如今蔡本鄭重恢復了這幾條凡例,而依原著讓第一回開頭便是:『列位看官,你道此書從何而來?』直截了當,一下子把讀者引入勝境,喚起極大興趣與『期待感』。我常說:這才象是小說〔或說書人〕的口吻與筆調。

    蔡本在異文校比選字上,也有他的獨特見解,爲避煩瑣,不在這樣的簡介中詳列字例、句例。

    但我在此文中願意強調讚揚的,更在於蔡本的評註。我對此十分欣賞,認爲這才更是此本最大的特色與貢獻。

    評註有啥稀奇!有人會這麼想、這麼說,哪個本子沒有註解?通行本上很多帶注,而且還有不少專著,如【紅樓夢小考】、【紅樓夢識小錄】等書。何以蔡本又稱可貴?誠然,二百多年來,從乾隆末的周春,清末的楊懋建,直到當代,很多學人都曾爲『紅注』下過苦功夫,收穫成就,也很巨大。近年還加上了新出幾種紅學辭典,更是『注學』興榮。蔡注自然也要汲取已有的績業,如何便算新奇?

    我說,問題不在於新奇與舊有。蔡教授不一定每條注都出自創。但注釋的事情,雖然需要學識廣博,腹笥積富,但又不是僅僅靠這就能作出好注來的。清代的典章制度、風俗習尚、器用名色、語詞禮數……蔡教授今之人也,未必在這些上面勝過往哲前賢,但他爲今日之讀者作注,卻有他的一面勝處,即他的文化素養好,文學識力高,而不在於『徵文數典』的死知識、粗本領。

    說起這個問題,就不是一個一般性個別問題了,而是一個中華文化的根本大問題。

    原來,我國小說到明代,早已不再是專由市井〔瓦舍〕說書藝人用口宣說,如『四大奇書』,就全是文人才士用筆墨寫作的了。文人才士者,當時的高層知識分子也,具有極高的文采才思,已非初級文化水平者所能盡領其妙。但到清代乾隆朝的初期,忽又出現了一個曹雪芹!這人可太了不起,又大不同於眾多的一般類型的文人才士。他是個特異天才,他那小說寫法的種種特色,都打破了以往的舊套,而處處生發出了新意、新法、新境。他具有超凡的文化素養和表現本領——作出來的再也不是市井稗史,而成文化寶庫了。給這樣的書作注,自非一般只會『查字典』『找工具書』的人所能勝任——這就顯出了蔡義江同志的特長,他是最適合這種任務的一位『注紅』好手。

    此書連帶程本後四十回續書,共有1600多頁,差不多每頁都在下方設有註腳,少者一條,多者十來條,用簡練的文字替讀者講解了各式各樣疑難問題。這項工程之艱巨,可想而知。這麼多注,要想舉最好的例子,那可不容易;我此刻只能隨手拈來,略窺彩豹之一斑而已。今只舉第1083頁註解晴雯既死,小丫頭託言她歿後成爲芙蓉花神之事,只這一句話,注文卻引了歐陽修的【六一詩話】、張師正的【括異志】兩書中記敘的石曼卿、丁度死後爲『芙蓉城主』的典故——這還不一定算是獨得之秘,別的注家也能查到;但是蔡注竟又引了蘇東坡的詩,更出常人意想之外的,竟又引及了雪芹至友敦敏的詩!

    我以爲儘管宋人石與丁之成爲『芙蓉城主』,是個『地方』之長〔主管〕,這與花神是否等同密合、原爲一意,也許還可以從細商略討研;但無論如何,注者提出的這種『關係』,是不容忽視與置而不論的。這種『關係』,舊詞兒或者稱之爲『脫換』,爲『點化』;新話恐怕就說成是『藝術聯想』『變通運用』什麼的了。它們之『關係』肯定是存在的,在雪芹心中筆下釀成了一杯新奇別味的佳茗,大有回甘余冽。這種以及類似的例子,才最能說明〔證實〕我所謂的雪芹乃是一位超級異才文士,大文家、大藝家;他的書你用一般式的『看小說』的簡單辦法去對待,是讀不出什麼意思與滋味的——而這就是我強調的一條:【紅樓夢】是一部中華的文化小說。

    文化小說,必須相當水平的文化『文化注者』方能勝任於他的職責,蔡教授應是一個良例。

    他的註裡,還包括校勘取捨的理由,今不詳舉。他的注最奇的乃又包括著他的評議批點。在這一項下,我深深感到他對脂批所透露的種種『信息』的重視與破譯。他對高續後40回的文字內容的批評與批判,都是最爲可貴的組成部分——也才是他的注文的最大特色!

    由於筆者目壞,艱於多列蔡注原文精彩之處,讓我只舉他在全書②的最末一條注文吧——

    『說到』四句——前兩句謂書中所寫辛酸之處,因其用荒唐之言而顯得更加可悲。它表示對作者在不得已的環境條件下寫作的理解。但後二句卻有背作者原意。『世人痴』及【好了歌】中世人追求功名富貴、嬌寵妻妾兒孫的『痴』,非作者【自題一絕】中『都雲作者痴』之『痴』。對世人之痴,原作者是加以否定、嘲諷的,怎可『休笑』呢?勸人『休笑』是替批判的對象辯白,用『由來同一夢』爲世人的醜惡思想行爲遮羞。〔1608頁〕

    請看,古往今來,還到哪去找這樣的好注呢?

    我上文說【紅樓夢】本子是個『不大不小,不緩不急』的問題。所謂『不大』,即有人認爲一部小說嘛,值得如此折騰來折騰去?不是有了印行本了嗎?那還不夠?……所謂『不小』、一部好的【紅樓夢】普及本,是關係著中華文化的一件大事,看輕了就犯了錯,給祖國優秀文化的流傳播布造成巨大損失。『不緩不急,』就不必費詞了:此事看似不急,可二百多年了,怎麼不該早點兒有部較爲愜心貴當的良版?

    這就是我們該當歡迎蔡本的基本理由。至於校勘取捨、理解評註,事情複雜萬端,見仁見智,容有不盡相同的見地,這是正常的,也是不會即可全部定論的。對於這些,本文概不多及;我注重的是全局,是大體,是總方向。

    甲戌六月酷暑中草訖

    ①一般讀者很難想像眾本異文數量之驚人。1948年,我向胡適提議,應該整理校訂一部接近雪芹原筆的好本子。胡適表示支持,說這工作太重,無人敢任。但他又不願承認程本是個壞本子。從此與他爭議。至七十年代,我向當時的中央呼籲,建議重出一部良版【紅樓夢】〔因已出的仍是胡適的『程乙本』〕。由此產生了一個『校注小組』,即紅樓夢研究所的前身。此組至1982年印出了現行的國家出版的新版【紅樓夢】,打破了程本的壟斷局面。但它採用【庚辰本】爲底本,只個別地方校改一些字句。至於此前的俞氏【八十回校本】,取【戚本】爲底本,卻又大量依【庚】本改錄,僅『校字記』〔實『改字錄』也〕即爲全書四冊之一冊。俞本流傳不廣,影響甚小。近兩三年,程本『回潮』,已出了好幾部,且有人宣稱程本才是真本、定本、全本云云。此外致力大匯校寫定本的人,國內外尚有數家。蔡本之出,勝於1982年本,值得歡迎者在於版本史上有歷史意義。

    ②蔡本全書仍收高續後40回,連排,亦不分注續書的字樣。但正式署名已只列『曹雪芹著』,不再發生曹、高『合著』的笑話〔也是騙局〕。又在評註中讓讀者明白原著與偽續的區別。這是照顧了出版銷售的方便與利益,也沒有抹殺學術的真理與歷史的真相。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