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第二節 民族武裝峰會讓緬甸人民看到了什麼

武裝林立之國作者:王子瑜發布:一葉知秋

2019-11-29 17:33

民族武裝組織自2005年軍方推動『武器換和平』計劃以來,就開始尋求大聯盟,並以召開『民族武裝組織領導人峰會』形式,尋求共識、推舉『武林盟主』。因此,每一場峰會的召開都備受國內外媒體高度關注。

『拉咱峰會』召開之初,曾被一些媒體譽爲『緬甸自建國以來包容性最大、規格最高、參與組織最多的一次民族武裝組織領導人峰會』,這個由KIO牽頭組織召開的峰會於2013年11月2日在克欽獨立軍總部拉咱鎮圓滿閉幕。當時,有媒體高度讚揚了這次峰會,稱其歷史意義堪比促成緬甸獨立的『彬龍會議』,並且,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緬甸的政治改革進程和國家新秩序的形成。大會發布公告稱:『有17家民族武裝組織、103位代表及觀察員出席了會議;是一次鞏固和建立各民族組織團結的大會。』

團結??可是筆者卻在這個團結大會的參與組織名單上看到了『不團結』。

首先,讓我們來看一看這17家民族武裝組織的民族屬性吧。下列排名按英文字母順序排列:

AA若開軍若開族

ALP若開邦解放黨若開族

ANC若開民族委員會若開族

DKBA 克倫民主佛教軍克倫族

KPC克倫和平委員會克倫族

KNU克倫民族聯盟克倫族

KNPP紅克倫民族進步黨紅克倫族、又稱吉仁族或克耶族

RCSS撣邦復興委員會傣族、在緬甸稱禪族或珊族

SSPP 撣邦進步黨傣族、在緬甸稱禪族或珊族

CNF欽民族陣線欽民族

KIO 克欽獨立組織景頗族,在緬甸稱克欽族

PNLO勃歐人民解放組織勃歐族

NMSP新孟邦黨孟族

LUD拉祜民主聯盟拉祜族

WNO佤族人民黨佤族

PSLF德昂民族解放陣線德昂族、在緬甸稱崩龍族

MNDAA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果敢族,實爲漢族

從以上名單中,我們看到克倫民族有3家武裝組織,若開民族有3家武裝組織,撣民族有2家武裝組織……。可見,所謂的17家民族組織,實質上只由11個民族所組建。於是,人們從這份名單中看到了各少數民族的內部的不團結。事實上,在此名單之外還有一些其他民族組織,也存在著一個或多個分裂的集團,因爲當時佤邦UWSA、四特NDAA、那嘎組織又稱『卡普蘭NSCN-K和88學生軍ABSDF等武裝組織都沒有參加拉咱峰會。

上述景象用『一族多軍』比『一國多軍』來形容恐怕更爲貼切。面對這樣的事實,人們不禁要對各民族聲稱的『民族利益』或『代表本民族利益』的口號產生質疑。『究竟是哪個組織才能代表他們的民族利益?』難怪緬軍方這麼多年一直不把少數民族放在眼裡。試想,連本民族的人員都無法包容、無法通過政治制度或民族精神使之團結到一起、凝聚在一起,還奢談什麼去團結緬甸135個民族?也許,根本就不存在什麼『團結』。有的只是階級利益、組織利益、集團利益乃至家族利益和個人利益……。除了利益,還是利益。由於『民族』既能做爲分化的工具、又能做爲籠絡人心的工具,同時,還能做爲鞏固權力地位合法性的幌子,所以,人們都紛紛舉著民族主義的大旗去爭權奪利。由此看來,所謂的『民族』,也只不過是人們爲了政治鬥爭需要創造出來的工具罷了。歷史告訴我們,血緣、地緣和文化,都不足以構成人與人之間的團結,唯有利害得失、生死存亡,才是將人們聚集到一起共同行動的核心因素。縱觀世界各民族的形成,無不是在面對多重共同災難後,才漸漸凝結成一個文化共同體。每一次人類世界出現短暫的『大團結』,無不是因爲面臨巨大的災難時才攜手同心。可見,團結的基石是建立在共同價值選擇之上的,倘若一個民族沒有共同的價值觀,就不可能真正的凝聚在一起。

大緬主義者的壓迫,讓緬甸各民族組織形成了『命運共同體』,爲了抗擊共同的壓迫者,於是,民武組織紛紛攜起手來組建聯盟。然而,這種形式的『團結』是短暫的,而且是建立在共同危機之上的,一旦來自緬方的壓迫減弱或消失,緬甸各民族武裝之間必然會爆發新的軍事衝突。但比這更可悲的是,緬族高層似乎從始至今都不願承認——緬族與其他少數民族共屬同一個國家;彼此均屬於被歷史驅趕到一起的『命運共同體』。

緬甸國民本是一個『利益共同體』,卻因利益訴求而鬧得四分五裂,彼此之間視對方爲發展進步的絆腳石。假如,不能用『雙贏』的政治智慧去平衡各方利益,緬甸人民的未來終究無法擺脫動盪不安的命運。每一個爲了爭取自身利益而損害到共同利益的人,結果必然成爲覆巢之下的『壞蛋』與『命運共同體』同歸於盡。

所謂的『合久必分』,分的原因無非就是利益分配不公。而所謂的『分久必合』,合之目的無非就是爲了增加整體實力和勝算籌碼。於是,人們漸漸把『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當作一個永恆的真理來遵行。是敵是友?完全根據利害大小而定。弱者之間的聯盟,是爲了加強對話籌碼、增強競爭力,以便與共同的敵人抗衡。強者獨自爲政,則是想獨吞大蛋糕、獨攬大權、獨霸天下。

『緬甸民族武裝峰會』顯然就是爲了推動弱者之間的大聯盟,少數民族武裝與緬軍相比,各方面的實力都有巨大懸殊。爲了與緬軍對抗,只有結成聯盟才不至於被各個擊破。但是,這種爲了眼前的危機、暫時的利益;爲了在緬甸政治新秩序形成時分一杯羹而聚集到一起的『聯盟』到底有多堅固呢?恐怕任何一家民武組織領導人心裡都沒有底氣吧。事後證明,『拉咱峰會』也不過是歷史上的一片雲彩罷了,包括後來 KNU接過『民武團結接力棒』主辦了『洛奇拉峰會』,但也只是曇花一現。17家民族武裝組織在上述二次峰會上呈現出來的『團結』,不等狂風來襲就已隨波逐流各自分飛了。2015年5月初由佤邦牽頭組織召開的『邦康峰會』在時間跨度上比『拉咱峰會』長好幾年,但到2017年4月中旬開完第四次邦康峰會之後,這個峰會好像也無力再肩負『團結民武組織』的大任了。邦康峰會成功組建了一個由緬北7家民族武裝加入的『聯邦政治談判協商委員會』FPNCC,領導未簽NCA組織開闢新的政治對話路線。從UNFC到FPNCC,緬甸民族武裝組織一直在自覺地尋求大聯盟,然而,似乎沒有一家組織能夠很好地勝任『武裝盟主』大位,由於缺乏一位長期受眾人信服的盟主,緬甸民武組織的力量至今依然沒有被很好地整合。各自爲戰的民武對緬軍根本造不成威脅,所以,緬方始終傾向於用『拖字決』來應付各個民族武裝組織,他們似乎料准了民武組織久拖必然生變,一旦某個民武組織內部產生間隙,緬方便可以順勢將它肢解或收編。在大緬族主義者心裡,邊疆的民族武裝組織永遠都不可能會緊密地團結在一起,所以,緬族精英一直認爲少數民族終究成不了大氣候,根本不足爲懼。

緬族和緬甸其他少數民族就像是一對互相鄙視的敵人,相互之間沒有絲毫的尊重和信任。或許,『什麼樣的人,就有什麼的對手』,緬族與其他少數民族近70年的鬥爭至今仍僵持不下,誰也滅不了誰、誰也容不下誰、誰也不信服誰。於是,我們不得不說:整個緬甸人民的政治智慧都很平庸,135個民族、5千多萬人民、花了70多年時光,硬是解不開他們自己結下的結。於是,只能繼續在分分合合中反覆纏鬥、反覆作無謂的消耗。

在奔向和平聖殿的道路上,世人總習慣用戰火來驅趕眼前的黑暗,緬甸邊疆民族地區斷斷續續燃燒了70多年的戰火,如今依然烽煙瀰漫,無法讓人看到和平曙光,緬甸國家在民族矛盾與軍事衝突的籠罩下,前程依然一片黯淡。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