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第一節 多元視角下的民地武

武裝林立之國作者:王子瑜發布:一葉知秋

2019-11-29 11:15

人們對緬甸民族武裝存在的原因長期以來眾說紛紜,各持一理,各有高見,但同時也各有偏見。由於自身所處位置與利益相關度有差異,彼此間很難認同對方的觀點。倘若不能跳出局限,不能着眼全局,從歷史根源、民族結構、國家體制以及利益攸關方的角度去審視緬甸民族武裝長期存在的原因,那麼,所看到的民武形象必定是片面的,所得出的結論必然是偏頗的,甚至是帶着某種被誤導的政治傾向而不自覺。因此,回溯民地武誕生的最初緣由、了解民地武長期存在的原因,以及民武各方當前的訴求和對未來的願景,或許可以讓我們從中發現一些被有意或無意遮蔽了的問題。

數十家民族武裝數十年長期存在一片國土之上,至少證明了一件事,那就是:緬軍做為國家軍隊的合法性是不被山地土著民族認同的,或者說是遭到置疑的。事實上緬甸現在所謂的『國防軍』Tatmadaw僅僅是由通過發動政變奪取國家權力的緬軍組成,並不是由全緬的武裝合編而成,也不是由聯邦政府指揮的部隊,所以,它並不是能夠代表各民族利益的『聯邦軍』。當代緬軍的前身就是為了爭取緬甸獨立的緬族武裝『緬甸獨立軍』,當年它通過武力奪取政權並自封為『聯邦國防軍』,所以很多非緬民族組織至今仍不承認它的合法性,加上它在軍隊中排擠非緬民族、防止非緬民族進入領導層的做法,更加讓人無法相信它的聯邦國防軍性質。因此,緬軍維護民族團結、維護聯邦的誠心實意一直都是受到非緬民族的嚴重質疑。

緬軍能夠從一支為緬族利益服務的武裝成為『國防軍』很大程度上是藉助其攫取到手中的國家機器,通過多年的精心宣傳將自己塑造成『衛國者』、『實現國家大一統的維護者』、『國家穩定基石』等崇高形象而獲得城區緬族群眾的支持。熟悉緬甸史的人都知道,緬甸的近代史恰恰是一部緬軍頭們親手把剛剛組建的聯邦撕裂成七零八碎的軍人干預國事的歷史。

近半個多世紀以來,所謂的『緬甸聯邦國防軍』並沒有打過什麼艱難的衛國戰爭,建國之後其主要戰爭對象就是本國內的各個民族武裝,而且,他們在國防上的軍費大多花銷在打擊本國民族武裝之上。加之緬軍部隊軍紀敗壞,使得緬軍成了非緬民族人民心中的壓迫者、緬甸政治秩序的主宰者和堅固的利益集團,而非保衛人民生命財產和國家領土安全的國軍。

只有那些輕率地就相信緬甸官媒,且不願意花時間、花精力去探究真相的人們,才會想當然地以為『國防軍』所捍衛的就是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然而,一味地去批評緬軍就像緬軍一味地打壓民武那樣霸道和缺乏理性,下面讓我們不妨拋開一切成見,從多個不同角度去看一看緬甸民族武裝存在的理由吧。

一、緬軍方視角下的民地武

在緬軍方的眼裡:『一國之內絕不允許多支武裝存在,也不需要民族武裝來保衛國家,所以民族武裝沒有存在的必要,必須全部接受緬軍的整編,唯有如此,才能徹底肅清歷史遺留的民族武裝長期存在的病根。』

『他們組建民族武裝的目的,只不過是企圖以武裝向國家要挾政治利益,借武裝抬高自己的政治籌碼。』這是緬軍方經常用來指責民地武的說詞,同時也說明民地武領導人在緬軍方眼裡只不過是一些卑劣的政治投機分子。每一次提到停火問題,緬軍將領都會強調一句:『不以國家和平謀個人政治利益。』可見,緬方至今依然嚴重置疑民武組織在和平進程中的真實意圖。

緬軍之所以決意要消滅所有民族地方武裝,是因為他們認為:『緬族的復興,唯有通過武力實現緬甸大一統,才能重新鑄造曾經輝煌的、靠武力稱霸的緬人王朝。』所以,在緬軍眼裡,眾多武裝的存在不僅使得聯邦分裂提高了危險係數,同時,也削弱了國防軍的威嚴及緬軍作為國防軍的合法性,所以,民族武裝的存在就成了軍方『阻礙緬甸強大的絆腳石』,必須全部清掃除。在緬軍方眼裡,民武組織不僅居心叵測,而且根本不具備參與治理國家的能力,因此,無論形勢如何轉變,緬軍也絕不會主動把緬甸國家的治權分與其鄙視的少數民族。

情況介紹:緬人自恃人口優勢而欲成為緬甸聯邦的唯一主人,這就是大緬族主義的基礎和驕傲資本。大緬族主義者想要的是非緬民族絕對的臣服,心甘情願地接受從屬關係、聽從緬族精英主導國家政治秩序。可是,緬甸各家民武歷史上幾乎都曾擁有各自的政權、武裝和領地,當前又各有自己的群眾基礎,即便是2009才組建的若開軍,也是站在『重建阿拉干王國』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它打出的復國旗號獲得了廣大若開民眾支持,所以,消滅一支武裝就相當於需要消滅一個民族,然而,這可能嗎?緬軍再狂妄也不敢把一個民族消滅,將種族滅絕罪給攬到自己的身上,這就是緬甸民族武裝不可能被徹底消滅的主要原因。

緬軍縱然因為占有緬族人口眾多的優勢,而獲得許多緬族的支持和擁護,但是,這並不等於他就有權消滅其他民族,或者有能力把其他民族給同化掉。

二、緬政府視角下的民地武

『一國之內不能有多支武裝和政權存在』這是緬政府經常用以譴責少數民族武裝組織的主要說詞之一。在執政當局眼裡,武裝割據是非法的行為,是武力訛詐政治利益的行為,民族武裝的存在就是內戰爆發的根源、是國家分裂的隱患、是不安定的主要因素,相當於『定時炸彈』,時不時總要爆炸那麼一二次。

『沒有民族武裝的存在才有利於國家的經濟發展,世界各國因緬甸民武太多,而將緬甸定性為沒有安全保障、時局不穩定的國家,外國客商也因緬甸局勢動盪內戰頻仍而拒絕前來旅遊或投資。因此,武裝林立就是國家貧窮動亂的根源。』

以上表述,是在緬政府視角下所看到的民地武,然而這個視角之外還存在一些不應被漠視的實際情況

當局只關注民地武存在的危險性,卻沒有從問題產生的源頭上去解決問題。而且,當局所謂的『利民』也存在局限性,因為它首先考慮的城區市民的利益,特別是緬族『票倉』的利益。況且,當局至今還沒有賦予山地民族地區人民完全的公民權利,許多山地土著民族至今都沒有獲得真正的國民身份證。

緬甸的內戰經常被不明真相的人們顛倒了它的因果,認為『緬甸頻繁爆發武裝衝突,是因為有太多的民族武裝的存在。』殊不知,這個因果關係應該是:『因為民族權利一直存在不平等,受壓迫、受歧視、被排擠的山地土著民族在正當訴求得不到重視,並且遭受軍事威脅的情況下,才不得不組建民族武裝,捍衛他們僅有的生存空間。』

三、緬控區平民眼中的民地武

緬控區廣大普通群眾關心的、在意的是經久不息的戰爭影響到了他們的生活、影響到地區的和平與發展。所以,他們便想當然地認為『民地武的存在就是國內戰爭持續不斷爆發的根源』,並把戰爭爆發的罪責全部歸咎到民地武身上。由於在緬方宣傳機器的誤導和洗腦下,他們認為所有民族武裝都是好戰的叛亂分子、病態的戰爭狂人,是為了私利而組建武裝要挾國家的政客。於是也就片面地以為——只要沒有了民族武裝,就不會再爆發內戰。

視角片面或偏見的產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緬控區平民一直都被戴上有色眼鏡看待民地武。主要原因就是他們的生活環境信息非常閉塞。首先,在緬政府控制區生活的平民他們獲取信息是經過官方過濾和引導的,所以他們看到的民地武形象、知曉的民地武信息都是被緬方妖魔化或醜化了的。另外,因受制於自身的生活水平和經濟條件,很多平民都沒有能力去支付額外的信息費諸如上網費、收看衛星電視費等等,由於沒有能力去獲取一些緬官方不願讓其知曉的信息,緬控區平民根本就不可能會知道民族武裝組織控制區的真實情況,更無從得知山地土著民族被緬軍壓迫的情況,他們所看到的、所知曉的全都是經過緬方醜化之後的民武形象,另外,在緬甸新聞管制政策下,民眾也不可能會看到或聽到緬軍人政府及緬軍對非緬民族的欺辱與壓迫。

試想,為生計所累的普通群眾又豈會有精力和能力去研究民族武裝為什麼會存在?以及為什麼能夠長期存在?他們甚至也沒有精力和心情去關心民族武裝組織控制區內的人民曾遭受過哪些來自緬方的壓迫與排擠?有沒有獲得平等的生存及發展權利?

且不說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城區民眾有追求幸福的權利,山區民眾同樣也有上天賦予他們的生存發展權利,不被壓迫、不受歧視的權利。沒有任何人有權勒令少數民族放棄捍衛自身權利的權利。所以,只要緬甸的民族壓迫仍然存在,緬甸的民族武裝就不可能會消亡。

四、從民族武裝轄區人民視角看民地武

由於緬政府辦理公民身份證的政策存在區別化,加劇了山地土着人民與國家之間的隔閡。本來就對國家缺乏認同的山地原住民族,在長年沒有獲得公民權利的情況下,更加感受到被歧視、被排斥和民族不平等,同時,也更加深信唯有建立本民族政權、組建民族武裝,才能夠獲得完整的政治權利和民族尊嚴。

緬軍霸凌各非緬民族人民的歷史,讓山地人民深信『唯有本民族的武裝才能捍衛自身的基本權利,唯有武裝才能夠保衛自身的發展與經濟成果』。所以,為了確保不被緬軍欺壓和侵略,每個民族都在想方設法組建自己的民族武裝。 

緬軍惡劣的軍紀記錄,幾乎讓所有非緬民族都擔憂緬軍大部隊進駐民族地區活動,同時,普通老百姓也都知道,一旦地區有緬軍進駐,非但沒有生活安全感,反而會遭受財產或土地等方面的損失。同時,也會因為無意冒犯緬軍人而被盤剝、被抓捕、被暴打,甚至是被殺害。因此,沒有任何一個非緬民族地區真心希望有緬軍進駐。

山地原住民族大多認為:『唯有指望本民族的精英通過武力抗爭來爭取民族自決和自治權利,才能免於被緬軍霸凌。要想獲得平等的公民權利和民族尊嚴。唯有民族自強,由本民族的兄弟同胞來保衛家園,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才有保障。唯有在本民族建立的政權之中,才能夠獲得同等的民族待遇和民族尊嚴。同時,也不用再擔心財產和家園被軍隊野蠻霸占,抑或被以『軍隊需要的名義』沒收充公。

受歧視、被打壓的山地土著民族即便再落後,也總會有那麼幾個民族精英敢于振臂一呼,喚起同胞反對壓迫者,據理力爭。因此,在公正缺席、安全感喪失的情況下,總能夠輕易地調動起群眾的武裝反抗情緒。而這也就是全緬各個民族武裝之所以出現那麼多的原因,並且有些民族甚至是一族之中就組建有二三支旗號不同的民族武裝。可見,山地土著民族都把本民族的武裝當作自身賴以捍衛生存權與民族尊嚴的最堅強、最可靠、最信任的堡壘和靠山。

五、鄰國視角下的民地武

鄰國看待民地武的角度可概括為以下二種,一種是以戰略眼光從歷史淵源和自身戰略利益需要出發。另一種則是着眼於當下利益,只短視地考慮到眼前受損的利益和當前爆發的激烈衝突對自身造成的干擾和損害,這種視角本位主義較重缺乏全局性、宏觀性和長遠性。

前者能看到緬甸民族結構及政治矛盾的複雜性,深知消滅民地武反而不利於緬甸民主化的推進,也不利於緬甸實現持久和平。後者,則是武斷地、想當然地認為唯有當局政府和緬軍才值得交往和信任,並簡單粗暴地認定所有民地武都是非法的、是阻礙兩國交往及發展的絆腳石。有人迷信『一個主權統一的緬甸對中國有利』、『一國一軍對中國有利』,另一些人則相信『一個實行民族自治的緬甸聯邦對中國才有利』。因此,當上述兩種觀念交鋒時,一但前者『國軍派』占上風,民地武就會遭到兩個國家政府的聯手打壓。當後者『民主共和派』觀念占主導地位時,民地武就會獲得鄰國的同情甚至是某些奧援。

民地武與鄰國在三個問題上至今仍是糾纏在一起的,即:跨境民族、地緣政治和歷史恩怨。任何一個負責任、有戰略眼光、有擔當的鄰國,都不可能會簡單粗暴地把民地武一棒子打死,更何況有些民武的誕生與鄰國之間就存在某種歷史淵源,他們之間共同的文化和血源關係,以及價值觀體系上大多一脈相承,所以,一旦片面化地看待民地武,就會被偏見所誤導成為大緬族主義打壓少數民族的幫凶。

透過上述5個視角觀察緬甸的民族武裝,基本可以概略了解民地武存在的複雜性。凡是從單一的角度去認識民地武或定義民地武,都不免會陷入某種偏見當中。民族武裝在緬甸國土上長期存在既有歷史和政治原因,也有文化、宗教和民族情感等等諸多因素,其間,還夾雜着東西方大國博弈的因素,站在各自的利益點出發,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絕非哪一方正義或不正義那麼簡單。況且,民地武的長期存在也並非歷史偶然的錯誤所形成,它有很深的、盤根錯節的、民族的、宗教的、文化的、地域的和政治上的很多因素交織在一起,所以,一味使用蠻橫武力徹底消滅民族武裝,只會讓緬甸問題變得更加複雜。倘若片面化地看待民地武,它的負作用就是——可能誤導一些追求正義的人成為施暴者的幫凶,並由此引發更極端的暴力衝突。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