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第五節 民族主義的興起與民族武裝的關係

武裝林立之國作者:王子瑜發佈:一葉知秋

2019-11-29 11:00

失當的民族政策及官方對民族人為劃分,造成了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的事實,既增加了緬甸的民族矛盾,也讓緬甸的民族和解平添難度。民族身份被歧視,民族尊嚴被踐踏,自治權利被剝奪是非緬民族奮起建軍的主要精神動因。感受到低於緬族一等的非緬民族,在面對野蠻欺侮和霸凌時,唯一能想到的自保方式就是組建民族武裝或者參加民族武裝組織。因為在民族武裝控制區,至少可以確保不受軍紀敗壞的緬軍人恐嚇和欺壓,至少還能感受到民族平等。民武組織成員之間的民族認同感、身份歸屬感成為了民族武裝得以維持、發展和擴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從過去到現在,整個緬甸的民族都是在民族主義思潮的影響下,紛紛攢足勇氣以武力尋求民族自決。

如果說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是推翻皇權的精神武器,那麼,大緬族主義思潮則是催生緬甸民族武裝的助產婆。在這種思潮的推動下,使得非緬民族意識到『無力自保則唯有承受無盡的屈辱與壓迫』。而奮起抗爭最有效、最極端的形式就是武裝革命。緬甸所有的民族武裝組織就是靠着民族主義情緒調動起同胞從軍或參加革命的熱情。

長期遭受歧視、壓迫和屈辱的少數民族對改變現狀有着強烈的迫切心理,因為在緬軍人統治下,原先位列東南亞發達國家前茅的緬甸,被拽入到全球落後國家的排行榜當中,這一現實讓各民族意識到:把國家完全交給緬軍人繼續統治,前途暗淡。跟隨緬軍人集團走下去,國家發展難有光明前景。於是,各民族組織或尋求獨立建國、或爭取民族自決、或要求高度自治,捍衛民族權利的呼聲響徹整個緬甸。為了積聚與緬軍抗衡的力量,各民族藉助民族主義紛紛組起了黨建立了軍隊。『擁有武裝的先知都勝利了,沒有武裝的先知都滅亡了。』這是意大利政治思想家馬基雅維利的名言。雖然緬甸的民族武裝組織領導人未必都讀過【君主論】,但緬甸發生的一切和本民族的歷史反覆告誡他們,沒有武裝或者被緬軍整編的淒涼結果。

全緬各民族武裝無一不是打着民族自決的旗號組建起來的。自1918年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任何民族都有權決定自己的政府統治形式』這一民族自決概念以來,伴隨着人權思想的傳播,全球各個民族無不拿它作為獨立建國的思想武器。二戰之後,無數小國均得以憑此法寶擺脫帝國殖民統治,獲得獨立自主。緬甸民族武裝地區年輕一代因有機會到他國接受一些高等教育,政治覺悟、政治眼光以及對國際政治秩序等方面有了更深的認識,使得緬甸一些本來在歷史上比較落後的少數民族,也掌握了一些新進的現代政治思想武器,懂得了多種政治鬥爭手段,以及如何利用國際法和人道主義,合理合法地進行自我保衛。加之互聯網讓處於弱勢的民地武獲得了一定的信息發佈權,使得緬軍光靠蠻橫軍事打擊消滅民地武幾乎變成了不可能。

與鄰國接壤的緬甸邊疆有很多跨境民族,這些民族因文化、宗教歷史和地緣關係,對缺乏政治包容的緬甸歷來就缺乏國家認同,尤其是在長年沒有獲得完備公民權利的境遇下,與緬甸國家從精神上到情感上都存在巨大隔閡。由於當局通過嚴格控制山地土著民族的公民身份證件的辦理,以此來防止鄰國的人口入侵,於是,國籍和民族身份被政治化。有很多非緬民族因身份證問題,一輩子都沒有機會到過緬甸首都或大城市,生活當中也沒有真正享受國家政府給予他們公民待遇,雖然生在緬甸長在緬甸,但他們在這個國家卻找不到歸屬感。於是,這些在緬甸沒有獲得平等政治權利的山地民族,只能從本民族的政治實體中去尋找稀缺的歸屬感和身份認同感。加之緬軍專橫霸道的行徑總是讓非緬民族缺乏安全感,於是,為了不被緬軍霸佔家園主宰他們的社會秩序、干預他們的生活方式,為了保衛他們的土地和良田,拿起武器就成了少數民族獲取捍衛基本權利、守衛安全感的最重要途徑。

緬甸的孟族、撣族和若開族都曾在歷史上建立過自己的獨立王國,而且,時間上均早於緬族。因此,有着相較於緬族更深遠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基礎。假如不是英殖民者強勢統治緬甸近60年,緬甸現有這塊版圖上可能建立着多個單一民族的國家。假如沒有昂山將軍說服撣族、克欽族等多個擁有深厚群眾基礎的山地土司率土加入緬甸聯邦,緬甸現有的版圖上也將會誕生多個獨立的民族國家。所以,緬甸能夠獨立建國是在大英帝國的堅持『民族共和』思想下勉強拼湊起來的結果,可見,這個被政治利益引誘、被美好未來盅惑拼湊起來的緬甸聯邦,打從一開始就沒有在領土上、政體上和思想上真正統一過。並且,早在昂山將軍為緬甸獨立而努力的時候,其領導下的『緬甸獨立軍』就和克倫族武裝爆發了戰爭。特別是在奈溫將軍統治時期強制推行排他性政策,打壓和邊緣化其他非緬民族之後,更加劇了各民族之間的衝突。隨着文化、宗教及價值觀衝突不斷升級,最終演化成為激烈的武裝衝突。

1964年9月,緬軍人政府在實行經濟國有化之後,進一步推行『文化國有化』,首先,他們將全國所有華人華僑經營的中文報全部封禁並將報社資產收歸國有。1965年5月,軍政府又將『國有化』政策的手伸向全緬所有華文私立學校,於是所有緬甸華校被勒令停辦,校園校址被軍人政府沒收,當時,累計沒收了大小華校300多所。這個數字還不包括緬人對其他非緬文化的打壓,但緬軍人政府對待中華文化所採取的排擠、打壓措施,已足以證明大緬族主義的橫蠻和霸道。

緬軍人政府對非緬民族的歧視、排擠和打壓,是緬族精英的自卑感與優越感交織在一起必然導致的結果。一方面緬族精英們對非緬民族在推翻大英帝國殖民統治的革命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怯懦、消極和無能感到不屑。另一方面,緬族對華人、印度人的精明的商業頭腦心懷忌恨;對孟、若開、傣、漢等民族的悠久歷史又感自形慚穢,這些複雜的感情糾結在一起,促使着他們以較極端的方式去突顯自身優越性,通過強悍的行為來增強他們並不堅固的民族優越感,與此同時,為了維持他們高人一等的虛假優越感,他們加劇了對非緬民族的歧視性和壓制行為。

早在1982年軍人政府制訂的公民法之中,就存在對非緬民族的歧視性條款。2008年憲法更是赤裸裸地賦予奉行大緬族主義的緬軍人多項特權,從此,一個建立在排他性基礎之上的緬甸聯邦,開始烽煙四起,衝突不斷。由此可見,真正把緬甸聯邦帶向分裂邊緣的恰恰是宣稱『防止聯邦分裂』的緬軍人利益集團。當初,緬族精英靠着民族主義調動緬人投身反英鬥爭的激情,凝聚起緬族力量趕走了英殖民者,但這股力量卻逐漸演變成了容不下其它民族的戾氣,不依不饒地要將其它民族踩在緬軍的鐵蹄之下。生存環境日益艱難的非緬民族為凝聚本民族全員力量,也啟用了民族主義這個法寶,於是,多個思想和情感壁壘森嚴的族群開始在緬甸國土上湧現,並紛紛建立了各自的武裝。他們用機槍大炮做為藩籬,建立起牢不可破的防衛區,面對劣跡斑斑和信用赤字的假想敵,沒有人敢輕言放下武器。如今,在這個武裝林立的國度,和平鴿已經有半個世紀找不到安穩的棲息地,所以它也就無法從烽煙瀰漫的天空中為緬甸人民銜來橄欖枝。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