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第四節 國家經濟問題間接為民地武開闢了兵源

武裝林立之國作者:王子瑜發布:一葉知秋

2019-11-29 10:59

緬甸是個貧窮的資源型國家,擁有大米、柚木、翡翠、紅寶石、石油、天然氣等等令他國垂涎的珍稀資源,在20世紀50年代之前,享有『亞洲糧倉』之美譽,然而,她卻從1987年起就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而且在亞洲排名前十,迄今,這個資源豐富的國家依然沒有摘掉這頂貧窮的帽子。可悲的是,上天偏愛地給了她一片資源富饒的國土,但她的多位代理人卻用政治和戰亂把這個國家給拖入到貧困的泥潭中。

緬甸第一任總理吳奴執政期間就開始實行『國有化』經濟政策,1949年3月緬甸聯邦經濟會議決定:『一、實行國有化與合營政策;二、由國家壟斷大米、木材、礦業、橡膠的出口貿易;三、成立『半國有』企業;四、實行土地完全國有化……』此一系列舉措一經頒布立即嚇跑了一些大公司和企業,與此同時,流出緬甸的還有資金、人才和市場。吳奴政府的這些政策被後來通過軍事政變上台的吳奈溫繼承和發揚。

奈溫主政期間,施行『緬甸式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國有化的範圍和力度比吳奴政府更加惡劣,從此這一經濟政策給緬甸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軍人政府表面上為了國家的發展實行計劃經濟,但其真正目的是企圖通過『國有化』削弱其他非緬民族在緬甸的經濟影響力,其中,在緬華裔和印裔是排擠的重點。而且,軍政府所謂的『國有化』真正的接管者卻是腐敗的軍官。吳奈溫獨裁統治期間,曾將15萬家企事業單位收歸公有。從此,經濟發展程度位列亞洲前茅的緬甸開始一路開倒車,從第一變成了倒數第一。然而,國家積貧積弱的結果,卻讓掌握着國家資源的緬軍人利益集團反而更易於操縱貧窮落後的緬甸人民。

1984年和1988年,緬軍人政府先後二次宣布廢除多種不同面額的紙幣,據說緬軍此舉的主要目的也是為了打擊緬甸共產黨等與政府對抗的武裝,在經濟上對敵進行封鎖。但也有一種較為荒謬的版本稱:『緬軍寡頭作廢一些面額紙幣是因為迷信某些數字對其執政不吉利。』但,緬當局作廢緬幣確實令國家經濟和國民遭受慘重損失,作廢紙幣直接導致緬甸暴發大規模的示威遊行,同時也把獨裁的奈溫將軍給掀下了台。

1991年至2011年間,美國對緬實施長達20年的經濟制裁使得緬甸國家整體發展更加滯後,但同時卻也更加鞏固了僅僅依靠自然資源就可以維持軍隊和政府運轉的緬軍統治地位,長期牢牢地掌控着國家機器,面對貧窮落後的愚民為所欲為。

縱然緬軍人利益集團占盡武力優勢、人口優勢和資源優勢,不將任何非緬民族武裝組織放在眼裡,並有信心將之逐一消滅或取締。但緬軍方似乎忽略了一個人類最深層的『思變求好』的本能欲望——人民越貧窮,人心越發思變求好;人民越貧窮,對家產和前途便越無顧慮和羈絆,所以,也就有無數窮苦人民願意投身武裝組織幹革命,這是一種急切改變命運的熱情和動機。於是,國家的經濟問題反而間接開闢了民地武的兵源,因為人民越是貧困、地區經濟發展越是落後,民地武就越是容易招募到年輕的兵員。被邊緣化的貧困少數民族地區人民,既沒有公民身份證件入城去打工,就算進得城中也沒有文化與城裡人競爭,所以,就地從軍就成了他們人生最優選擇。因為,參加民族武裝憑着勇猛、苦幹與忠誠,一些山區農民可能會在若干年後成長為一名受當地人民尊重的軍官,這就是貧困落後與民地武長期存在之間的內在邏輯之一。

動盪的國家必然帶來貧窮,貧窮帶來的副產品就是國民素質整體落後。落後的城區愚民對遭受壓迫可能已經處於麻木狀態,對反抗壓迫也束手無策。所以,緬軍人利益集團也就可以一家獨大長期霸凌全國各少數民族。自緬軍人掌權以來,國內的政治動盪、閉關鎖國的政策、頻繁的武裝衝突以及西方的制裁等等一系列問題,使得緬甸的經濟發展一直走下坡路,國家落後的經濟增加了人們對當局的不滿和失望情緒,這讓貧困落後的民族地區人民有了奮然起義的理由和動機。另外,幾個現有特區的發展建設水平和緬政府治理下的城鎮相比,這讓各民族組織對爭取高度自治,對自己治理自己民族區域更加充滿信心。

2007年9月5日,緬甸因經濟問題導致全國商品價格上漲、通貨膨脹,從而引發僧侶上街遊行向當局示威,外界將這一次大規模的示威遊行稱作:藏紅花革命又稱『緬甸袈裟革命』。也是藏紅花革命促使軍人政府加快緬甸民主轉型的步伐,實際上是軍人合法性危機迫使其不得不走民主選舉模式,這就是08憲法『軍』主立憲的歷史因素。可見,08憲法真正要解決的不是國家的民主問題,而是為了幫助軍人集團實現繼續合法性掌控國家,解決該集團權力合法性的危機。

由於,軍人集團只顧維護既得利益和鞏固手中霸權,對國家經濟建設與發展卻疏於用心,並且依然執行『軍富民窮』的方針,認為貧窮的人民沒有抗爭力,迫於生計的貧民沒有維權能力。然而,國家越是貧窮落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便會越低,有些地區的貧民甚至是連接受教育的機會都沒有。既沒有知識,又沒有社會資源的貧民,最適合也最能夠迅速改變他們命運的就是當兵。當兵進入部隊,既能夠讓他們的溫飽有了基本保障,還能通過學習軍事本領,憑着作戰勇猛為所在部隊立下戰功,一旦有了軍功,當上了軍隊幹部,不僅人生找到了意義,基本生活也就有了長久的保障,甚至還能藉助軍中領導和戰友的關係在服役期間或退役之後開闢一些特殊的財路,實現暴富。可見,對那些沒有受過教育的青年而言,混部隊比混社會的成本更低,但改善命運的機率卻比後者更快也更高。所以,入伍當兵就成了他們最好的選擇。對民族武裝組織而言,就形成了兵源易得的條件,這情境剛好符合『K-H內戰分析模型』中『民源易得』這一項,所以緬甸的民族武裝也就只生不滅。真可謂:戰火燒不盡,民族主義的風一吹就會遍地叢生。

綜上可見,國家經濟發展落後與民地武能夠長期存在着非常緊密的關聯。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