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第一節 緬甸民族武裝誕生的歷史因素

武裝林立之國作者:王子瑜發布:一葉知秋

2019-11-29 10:56

緬甸獨立建國是利用一份『彬龍協議』聯合全緬各土著民族土酋,而得以成功實現的。但當時的緬族精英為了應付大英帝國殖民者提出的獨立條件;為了儘快擄獲所有山地土司『入伙』建國的決心,他們在彬龍協議上賦予了山地土著民族很多特權。最終,雖然彬龍協議成功動員了眾多山地土司參與建國,卻也為日後大量民族武裝的誕生提供了兼具正當性及合理性的平台。山地土司歷來固有的政權、軍權、財權、自然資源自主開發權、民族自決權和參與聯邦治權等等權利,就是他們武裝反抗緬方以『國家利益』為由採取軍事壓迫的正當性。此外,鄰國對民族武裝組織的生存和發展也具有一定影響,諸如下列史實無一不是他國政策酵素揮發的結果:

一、19世紀80年代,英殖民者利用非緬民族牽制緬族,培養少數民族武裝力量並向山地民族灌輸民族民主主義,在喚醒各民族政治自覺和族群意識的同時,卻也由此催生了多個民族政治實體和民族武裝組織。

二、20世紀50年代,美國對流亡緬甸的國民黨殘軍支持,泰國對泰緬邊境武裝的奧援,上述這些事對緬甸一些民地武的誕生和發展也具有非常深遠的影響。

三、20世紀60年代,中國共產黨紅色革命的輸出,造就了緬甸共產黨十多年的輝煌,但同時也間接催生了4支緬北民族武裝。

綜上可見,緬甸民地武裝的誕生與存在,絕非三言兩語或一種視角就能說得清道得明,其中,還有許多看不清道不明的經濟、文化和宗教因素,在暗地裡發揮着重要且深遠的作用。

從1824年到1885年,大英帝國經過發動三次侵緬戰爭後,於1886年1月1日開始全面殖民緬甸,英殖民者將緬甸列為印度轄下的一個省,並實施了一系列分而治之、以夷制夷的統治策略,同時,在山地民族當中招募兵勇以打擊緬族革命隊伍,英人教會山地民族軍隊管理、兵員培訓、作戰指揮以及組織群眾、動員群眾的方式方法。最終,英殖民者扶植山地民族制衡緬族一家獨大的舉措,間接為緬甸日後民族武裝林立和民族武裝衝突埋下火種。

如果說英殖民者為緬甸民武的誕生、存在和發展埋下了火種,那麼,奈溫將軍上台後所採取的一系列政策,就是直接動手去點燃緬甸民族武裝衝突這把燒不盡的野火。

1962年3月,時任緬軍總司令的奈溫發動軍事政變奪取國家政權,並在全國實行集權獨裁統治,同時,對非緬民族實行高壓、排擠和歧視政策。當時,軍人政府一手拿着槍炮,一手拿着鈔票,對山地土司實施一系列的威逼利誘。首先,軍人政府將各民族組織上層領導在仰光活動、旅居的人物全部拘捕囚禁。然後,向各民族地區進行軍事威懾,一則武力要求所有山地土司交出轄區治權,一則以國家經濟補償方式換取各民族土司的政權,軍人政府恩威並用,雙管齊下,終於將所有民族地區的政權統攬在緬人手中。之後,奈溫將軍又通過修憲實行一院制、實施黨禁、獨攬國家大權,徹底取締各民族原有的自治權利。自古以來,統治者壓迫的力度有多大,被壓迫者反抗的力度就有多強,在奈溫軍人政權的獨裁高壓統治下,各非緬民族為求自保,為了捍衛民族權利、守護祖居屬地,紛紛開始建軍練兵,於是,就形成了各少數民族相繼揭竿而起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浪潮,緬甸最早的一批民族武裝就是在這個時候誕生的。當時,克欽族、撣族、孟族、欽族等民族相繼組建了自己的民族武裝,原為華裔的果敢民族也於1962年組建了一支名為『果敢革命軍』的民族武裝,首領為果敢楊氏末代土司胞弟楊振聲。雖然這支武裝最終不戰而潰,但它卻是此後果敢民族所有誕生的武裝搖籃,並從中孕育出了一大批果敢籍軍事人才。由果敢民族精英組建,並代表果敢民族基本利益的民族武裝從1962年的『果敢革命軍』開始,到1965年7月組建的『緬甸人民解放軍』,再到1967年成立的『緬甸人民軍』,一直到1989年3月11日『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宣告成立,軍隊的領導和成員絕大多數以果敢漢族為主,所爭取的和所捍衛的,以及所追求的,也始終是在緬華裔的政治權利和民族尊嚴。

緬甸各個民族武裝的誕生有自身求生存謀發展的願望,但也有很多是在催產婆的催逼之下無奈降生的。諸如:1989年緬甸共產黨直接催生出的4支民族武裝,分別為以果敢漢人為主體的MNDAA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以佤族為主體的UWSA佤邦聯合軍、以撣東傣族和愛尼族為主體的NDAA撣邦東部同盟軍、以克欽景頗族為主體的NDKA克欽新民主軍等。後者,於2009年11月被緬軍人政府整編為緬軍控制下的邊防部隊,前三者迄今仍然在為各自的政治訴求而奮鬥,而且,各自擁有一定的軍事實力。同時,也都是迄今為止仍拒簽NCA的組織。UWSA和NDAA是當前所有民族武裝組織當中轄區發展建設水平最好的組織,MNDAA則於2009年9月遭到緬軍武力肢解,被迫撤離故土,之後,就一直輾轉緬北各地開展武裝革命鬥爭,並從2014年4月份開始就斷斷續續與緬軍在緬北各地發生上百場規模不等的軍事衝突,至今雙方依然處於對峙和零星交戰狀態。

民地武的生存和發展如自然界的眾生一樣,需要生存的土壤和養分,那麼,培植各個民族武裝生長的土壤和養分是什麼呢?首先,各個民族山地土司政權就是一塊主要的歷史土壤。縱觀全緬各民族武裝,除了以緬族為主的學生軍ABSDF之外,幾乎所有現存的民族武裝組織都與該民族山地土司、土酋或歷史上建立過的民族政權有着直接或間接的關聯及歷史淵源,而且,有一些民武的領導人本身就是土司後裔、親屬或部屬。其次,緬甸當權者的政策也成了民族武裝誕生的精神動力之一,比如:1962年緬軍人政府強勢剝奪所有山地土司政權,由此間接催生了一批敢於用武力對抗的民族武裝。因此,從這一層面上來說,緬甸的所有民族武裝都是緬軍和大緬族主義者一手催生出來的。

緬軍人政府為了打壓各支民地武,運用了從英殖民者那裡學到的『以夷制夷』的統治術,扶植各民族當中的一些投機分子或一些對本民族統治者不滿的野心家,讓各個民族產生內鬥與分裂,進而從中挑選出傀儡助其統治。但是倘若此間操作不當就會間接催生出另一批民族武裝,這就是為什麼有些武裝雖然同為一個民族,但卻有兩支獨立武裝的原因。鼎鼎大名的張奇夫領導的蒙泰軍就是從一支由緬甸軍扶持起來的『蒙泰自衛隊』之中壯大起來的武裝。蒙泰自衛隊在張奇夫手中迅速成長為一支實力強勁的反政府武裝,改番號為『蒙泰軍』,並脫離了緬軍的控制,張奇夫藉助漢傣混血身份煽動傣民族的民族主義情緒,號召傣族參與蒙泰軍建立『以傣族為主的撣邦獨立國』並獲得多個傣族小股武裝的擁護和加入,該部實力最高鋒時兵力達3萬多人。1996年1月蒙泰軍被緬軍瓦解,從此這支武裝不復存在。然而,當前對外宣稱擁有兵力1萬加,大本營設在緬泰邊界萊亮山的南撣邦軍,就是直接脫胎於蒙泰軍。由於傣族官兵受民族主義高漲不滿漢族在蒙泰軍中的領導方式,開始在漢傣之間搞分裂,最終該軍麾下的傣族幹部約瑟另立山頭,組成南撣邦軍,並建立撣邦復興委員會RCSS,自任首領。這個例子就是一個民族武裝之內,又產生另一個民族武裝的典型例子,而且這樣的例子在緬甸眾多民族武裝當中,並非只此一家。南撣邦軍在2015年與登盛政府簽署NCA,自2017年起,在緬軍方的利用下,開始北上與德昂軍和北撣邦軍搶奪撣邦北部的地盤,但主要目的旨在攪亂緬北局勢、激化緬北武裝各方之間的矛盾,為緬軍也為傣族武裝創造機會,從中漁利。

除了那些曾經與緬軍交戰的民族武裝之外,緬甸還有一類武裝,那就是民團。這些民團的『前世』其中就有被緬軍整編的民族武裝,而且,它們的『來生』也有可能會成為另一支敢與緬軍對抗的民族武裝。據不完全統計,緬甸現有50多支編入緬軍麾下的少數民族民團武裝,08憲法上將其存在合法性定義為『國防軍領導下的邊疆地方自衛武裝』,由緬軍進行裝備、接受緬軍的軍事技能培訓和指揮,緬軍每月予以適當補給,必要時需無條件配合緬軍作戰,平時可享有一些經濟項目上的特批經營權。這雖然是緬軍籠絡和安撫被肢解後的一些少數民族武裝組織的一種手段,但這些民團在某些動盪的歷史時期,可能也會搖身一變成為又一支尋求自決而調轉槍頭向緬方要更多權利的民族武裝。總之,緬甸民族武裝與緬軍存在某種微妙的共生關係,太多的歷史因素讓他們之間敵友身份的轉換也充滿變數。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