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第六節 『大一統』:緬軍人集團的政治狂想曲

武裝林立之國作者:王子瑜發布:一葉知秋

2019-11-29 10:42

緬甸聯邦共和國,與其說是一個聯邦,不如說這是一個由十多個各有軍權、政權和治權的『次國家』聯合起來的『邦聯』。因為,在現有的緬甸領土之內有着十餘個民族武裝控制區並不受當局政府實際統治或節制,除了沒有貨幣發行權之外,這些『民武轄區』幾乎權權具備。而且,有一些抱有獨立傾向的民族武裝組織,在其轄區的行政體制是以一個國家的架構進行設置的。從緬甸獨立建國以來——『治權無法覆蓋全國』的現象就一直存在,當然這與歷屆當局的統治能力和政治智慧有關,同時,也與大緬族主義者奉行排他性民族政策,蓄意邊緣化非緬民族組織有關。

建國之初,時任當局為了分化轄下族群,削弱非緬民族的政治力量,刻意將一個主體民族細劃為多個少數民族。而且,這種統治手段並非緬政府所獨創,此一統治術早在英帝國殖民緬甸時期就已經使用了。其它國家如俄羅斯聯邦,就曾在其國土內劃分出了193個民族,據悉,蘇聯的解體與這個舉措存在一定關係。如今的『緬甸民族和解』與『武裝林立』幾乎已然成了一個『無解』的難題,把歷屆執政者捆得個『束手無策』。不能不說這是當初的緬甸『政治精英』細化出135個少數民族所埋下的『禍根』。當年,緬甸執政當局極盡分化之能事,如今的緬軍人利益集團卻妄圖使用武力把緬甸國土上的所有民族捆綁在一起,硬生生捆成一個『國族』,一個類似於『中華民族』概念的『大緬族』,緬軍集團把這個目標劃歸在『國家統一』的大目標之內,並把它當作該集團的神聖使命。這就是人們垢病緬軍國家目標為『一國一族』的思想根源。

人類社會經常出現一種令人啼笑皆非的現象,就是『解決問題的人,恰恰就是問題的製造者。』有些人表面上看確實是在很努力的工作,實際上他們只是在忙於解決自己製造出來的問題,而比這更烏龍的是,最終他們被自己製造出來的問題給牢牢困住,反過來證明他們的無知和無能。緬軍人利益集團從2004年起就執拗地要『整編』所有緬甸民族武裝,鐵了心地要為『國家統一』充當緬甸的嬴政,實現統一霸業。緬軍方『整編』計劃的負能量於2009年果敢8.8事件全面引爆。於是,這個真心要解決問題的『愛國軍人集團』,從此製造了緬甸一輪又一輪新的民族武裝衝突,把國家拖入了內戰的深淵。緬軍一系列失當的舉措間接『喚起』各民族組織『強軍意識』的覺醒——紛紛練兵習武,增強自身的裝備和軍事實力。

為防止大緬族主義者挑出其中最軟的柿子被率先捏扁,民族組織建立了多個軍政聯盟,抱團取暖。然而,近百個以民族利益為名組建的政黨和20多支民族武裝,無不以各自民族利益為重,並漸漸與國家產生了越來越強的離心力。追根溯源,就是民族分化政策導致民族武裝林立和民族政黨多如繁星。儘管當局把『民族大團結』當作國家三大基本原則之一,把『民族團結』口號喊得震天響,但卻絲毫無益於改變『緬甸民族和解難』這一事實。

民盟致力於民族和解,但緬軍方的傾向卻是『武力統一』,近十年來,敏昂萊大將在各種場合發言時傳遞出來的信息,無不在暗示其『非動武不可』方能實現『全國持久和平』的理念。軍方秉持的『武統』思維,使得民族武裝組織更加不敢輕言『放棄武裝鬥爭路線』,同時,也更加堅定以武裝捍衛民族尊嚴的決心。早在2014年,緬軍就把『同盟軍、德昂軍和若開軍』三支民族武裝列為『不繳械則免談』的組織,並對其參與政治對話及簽署停火協議,設置許多先決條件,阻撓以上三支民武順利進入和談程序。上述軍方的蠻橫態度無疑在為『武力統一緬甸』定下基調。動武,意味着消滅,然而,把所有反對緬軍整編方案的民地武都消滅,那是霸權,不叫統一。因此,各民族寧願脫離聯邦或開展艱苦的武裝革命鬥爭,也不願接受可恥的統一。

緬軍人集團自知靠緬族文化,無法實現其構建『緬甸國族』的野心,當文化同化和政治統一實現不了之後,軍頭們就啟動了『武統』方案,企圖靠武力征服來實現『大一統』。然而,罔顧非緬民族尊嚴和民族平等的大一統,註定只能是緬軍人利益集團永遠無法實現的政治狂想。因為,即便是在緬甸歷史上最強大的蒲甘、東吁和雍籍牙三個王朝時期,緬族也未曾真正完全統治過現在的撣邦、克欽邦和欽邦等絕大多數邊境民族地區。況且,隨着民族主義的興起、少數民族武裝軍事實力的增強和政治鬥爭策略日益成熟,以及國際社會對弱勢族群生存狀況的關切,緬軍方的『武統』路線只會引發更激烈的政治矛盾和武裝衝突。因為,通過『武力打壓實現國家統一』不僅毫無道義優勢,而且還會招致四面樹敵,所以,『武力統一緬甸』只能是緬軍人集團永遠也圓不了的春秋大夢。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