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第二節 前言

武裝林立之國作者:王子瑜發布:一葉知秋

2019-11-29 10:22

『分裂與統一』緬甸糾結了70餘年的迷思

『緬甸有多少個民族,就有多少支反政府武裝』這句話不是我說的,而是曾經獨裁統治緬甸長達26年的緬軍鐵腕人物奈溫將軍說的。而且,緬甸民族武裝如此之多,與奈溫本人執政時制定的政策就有着很大關係,他一心想要解決民族問題,但他制定解決民族問題的政策,恰恰成了問題的本身。

建國以來,緬甸民族武裝不僅長存不滅,反而還成有增無減的趨勢,這是緬甸政治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和政治體制設計不符合國情等等問題的集中體現。同時,也是執政當局對國家政治秩序構建能力不足,創建國家共識能力不足的綜合表現。假如,一支民族武裝的誕生僅僅因為某個民族中某些好勇鬥狠之士,隨便買了幾條槍就宣告成立一支武裝並與國家對抗。那麼,它是絕對不可能長期存在的,也不可能會擁有存在的土壤,更不可能會獲得該民族同胞的擁護與支持。可見,民族武裝的誕生和存在有一定的道德正當性及政治合法性。

翻閱緬甸近代史,外部侵略與內部鬥爭各占據一半,雖然動機與目的各不相同,但都是在狠狠地撕裂着緬甸國家,一次又一次將『分裂與統一』這個沉重的命題拋給緬甸各族人民。

1824年至1885年英帝國先後三次侵略緬甸,並最終得以全面控制緬甸。從1885至1948的63年間,英國對緬甸國家施行殖民剝削統治。1941年12月至1943年5月,日本入侵並占領緬甸,雖然只是短短3年時光,但也因此讓緬甸人民遭受巨大磨難和損失。在被殖民和被侵占的歲月里,緬甸人民受盡屈辱和不公正對待,期間,緬族精英在反英鬥爭中一直衝在革命最前沿,正是這些關乎國家前途命運的英勇作為,奠定了緬人的高度自信,並且,在此後演化為緬人的執念——『緬甸是緬族人的緬甸』,緬族精英對國內非緬民族的歧視也是基於這樣的執念引發的。

1948年1月4日緬甸獨立,然而『獨立』的新緬甸並沒有真正的『立』起來。同年3月,剛剛獨立建國的緬甸就暴發了內戰。當時的緬甸人還沒來得及治癒外國侵略者留下的創傷,外辱造成的歷史傷痛還沒有得以撫平,緬甸本國就暴發了尖銳的政治矛盾及武裝衝突。第一波內戰是因為當時兩個緬甸最大的政黨,由反英的盟友轉為敵對勢力——緬甸共產黨與執政的『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之間的權力爭奪,並由此引發無休無止的內戰,一度撕裂着緬甸國家的主權與領土完整。

緬甸革命先烈們通過流血和犧牲,成功擺脫了英國和日本的殖民統治,但國內政治鬥爭和頻繁暴發的內戰,卻一度把這個國家推向分裂的邊緣。而且,緬甸第一次分裂危機並非少數民族,而是在緬族精英們的主導之下發生的。

緬甸獨立後的第16個年頭,1962年以奈溫為首的『革命委員會』就通過武力奪取政權,從此開啟了緬甸軍人執政的霸權獨裁時代,直至2011年脫下軍裝的『鞏發黨』上台執政,才在形式上結束了軍人政府長期統治國家的局面。其間三度政權更迭,都是以非法的方式交替,並且均由軍事強人上台掌控國家機器,讓緬甸長期成為軍人威權統治下的國家。從1962年的奈溫到1988年的蘇貌;從蘇貌又到1992年的丹瑞,這些掌權者治理國家的方式方法始終沿襲軍事強人的作風——獨裁、專制,威權,要求人民無條件服從……動輒採取血腥鎮壓方式維持權威。軍人執政時期,曾數次武裝鎮壓人民表達訴求的遊行隊伍,其間最為臭名昭著的就是1988年的『8888大學生遊行』。緬甸人民在軍人統治下的漫長歲月里,受盡愚弄、屈辱、貧困和恐嚇。

從1993年起至2007年間,緬甸當局斷斷續續耗費了14年的制憲大會,終於在各界的千呼萬喚之下訂製出來了。然而,這部『2008憲法』卻是一部權利向軍人傾斜的憲法,同時也是一部為方便軍人利益集團實現『從非法掌權到合法掌權』華麗轉身而量身打造的過渡性憲法,並於2011年成功地把眾多Tamardaw軍官堂而皇之地『請進』國家議會;使得脫下軍裝的軍官成為『民選』政府的總統。

新政府的成立雖然受到了國際上包容性的讚譽,登盛當局也很努力地要實現國家民主轉型。但自總統宣誓就職當天起就頻頻暴發的民族武裝衝突,毫無遮掩地暴露了人們對選舉的不滿。之後,登盛政府處理國內矛盾的無能為力和束手無策,充分證明強勢的軍人集團依然主導着國家的多個重要領域。顯然,吳登盛雖然脫得下軍裝,卻脫不了軍人集團的掌控。

回顧緬甸近代史,緬甸從建國以來就一直處在風雨飄搖和動盪不安之中。1989年3月彭家聲等果敢民族精英宣布脫離緬共與緬軍人政府達成停火,之後,其他民族武裝紛紛效仿與軍人政府簽署停火協議,緬甸聯邦才獲得了20年的和平。事實上,這短暫的、局部的和平時期,嚴格來說並不足20年,而這些短暫並且只是局部的和平並沒有讓緬甸的政治、法制、經濟、教育等等關乎立國之根本步入正軌。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內戰紛飛的國家,卻孕育出了一批狂傲的『大緬族主義者』。各民族組織在大緬族主義的壓迫、歧視和排斥下,為了捍衛民族尊嚴和平等權利,紛紛組建民族武裝尋求獨立或高度自治。

從英國發動侵緬戰爭至今,時光已然跨越190年;緬甸內部權力鬥爭與民族矛盾也已糾纏了整整70年,緬甸卻仍然深陷在政治矛盾和內戰的沼澤當中,找不到擺脫困境的新途徑和新方法。然而,假如緬甸人民不敢、不肯、不懂得去爭取應有的公民權利;假如沒有民主憲政對權力進行制衡,恐怕時光跨越再多幾個世紀,緬甸的統治權亦將落在那些蠻橫的軍人寡頭手中。人民越是不敢為自己作主、不懂得利用政治手段爭取和維護公民權利,真正的民主就永遠也不會實現,緬甸人民遭受的歷史悲劇只會反覆重演。倒台了一個奈溫將軍,還會再出現第二個、第三個『奈溫』上台把持朝政;隱身幕後一個丹瑞大將,還會再出現第二個、第三個大權獨攬的『丹瑞』。人世間只有覺悟了而奮起抗爭的人民,永遠沒有自我克制並自願下台的暴君。

在外憂內患的雙重夾擊下,遭受多重磨難和屈辱的緬甸人民,在佛教出世思想的影響下,逐漸形成了逆來順受、不問政事、逃避政治的心態,只求安度一時一地,求得安生一時算一時。於是我們看到:緬甸這個國家的當代軍民,仿佛與本國的歷史切斷了聯繫,永遠不知以史為鑑,總是反覆地在一條錯誤的道路上重蹈覆轍。

隨着互聯網打開了信息封鎖的壁壘,緬甸的民智逐漸有所開化,漸漸地開始浮現一些質疑當局執政能力以及批評它的聲音。儘管有一些緬甸人仍以緬甸國家為榮,但更多的是因為它的內戰、貧窮落後而感到自卑和不安。於是,有些緬甸人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國家,使它變得更好……。儘管緬甸依然在迷茫、紛擾中跌跌撞撞,在民主進程中顯得步履蹣跚;儘管太多的緬甸人依然習慣聽天由命,謀身不問政,但風雨兼程尋求出路的革命者、改革者已開始大批湧現。筆者相信『人民的集體意識可以決定國家的未來。當下的緬甸,是一個求新求變的緬甸,這份求變之心可能會加強緬甸的統一,但也可能會導致它的分裂。『分裂與統一』已經成為當代緬甸人民饒不開躲不掉的共同迷思。

自緬軍人通過軍事政變攫取國家政權成為軍人政府以來,他們藉助國家宣傳機器,把緬族武裝美化成了維護聯邦統一的『國防軍』、『政府軍』,讓人們幾乎徹底忘記了它原本也只不過是一支以維護緬族核心利益的民族武裝。雖然緬軍一再強調『少數民族武裝的存在是內亂根源』,但卻對『什麼原因催生如此之多的民地武』避而不談。

緬甸國家的國情和民族結構造就了緬甸『一國多軍』、『一國多個政治實體』的政治奇景。緬甸的民族武裝組織數量最多時高達29支,據緬當局官方2018年統計,全緬民武兵力約有10萬加,受民族武裝衝突影響的人口占據全國人口的40%。這一組數據充分表明緬甸民族武裝組織存在絕非偶然或個別現象。民地武長期生存需要有適宜它的政治氣候和土壤,其中有很多被人忽視的因素值得研究和深思。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